国产汽车教父谢幕,日本车辉煌终结,时代巨变开启

三菱的黄金时代

1997年,沈阳航天三菱成立,成为中国自主品牌发动机的“生命线”。那个年代,国内车企造车靠“拿来主义”,而三菱发动机几乎成了国产车的标配。打开任何一辆国产SUV或轿车的引擎盖,大概率能看到那枚蓝底红菱的标志。奇瑞、长城、比亚迪、吉利……这些如今响当当的名字,当年无一例外地依赖着来自日本的技术输血。

国产汽车教父谢幕,日本车辉煌终结,时代巨变开启-有驾

三菱不是来竞争的,它是来救场的。90年代末,中国汽车产业刚起步,核心技术被欧美日韩牢牢封锁。唯有陷入财务危机的三菱,愿意出售发动机技术和生产线。这笔“雪中送炭”的合作,让中国车企得以绕过漫长的研发周期,迅速推出产品。在东北的厂房里,工人们一边组装发动机,一边谈论着“东瀛铁马”的耐用性。有人说,那时候的三菱4G63,烧机油都比别人家的发动机跑得远。

从救世主到退场者

国产汽车教父谢幕,日本车辉煌终结,时代巨变开启-有驾

可市场从不怜悯过客。2019年,三菱抛售东安动力股份,退出股东行列;2023年,广汽三菱重组为广汽全资子公司;2024年7月,沈阳航天三菱更名“国擎动力”,三菱彻底消失在股权结构中。这家曾供应90%以上自主品牌发动机需求的企业,最终止步于连年亏损2024年净亏超六千万,一季度再亏两千多万。

你要是去沈阳大东区的老厂区走一遭,还能看见锈迹斑斑的生产线。老师傅们叼着烟说:“当年一条线日产八百台,现在连开机都嫌费电。”这不是哪一家企业的失败,而是整个技术代际的更替。就像当年三菱帮我们造发动机,如今我们自己造电机。有位工程师半开玩笑:“以前我们拆三菱的发动机逆向研究,现在日本人反过来拆比亚迪的电驱系统风水轮流转啊。”

国产汽车教父谢幕,日本车辉煌终结,时代巨变开启-有驾

日系车的中国困局

广汽三菱曾有过高光时刻。2018年,欧蓝德卖了14.4万辆,劲炫、帕杰罗也尚有余温。但电动化转型迟缓,产品更新乏力,让这家合资企业迅速滑向深渊。2022年销量仅3.36万辆,不到巅峰期的四分之一。不是中国消费者抛弃了三菱,是时代换了赛道。当比亚迪推出DM-i混动系统时,三菱还在宣传自然吸气发动机的平顺性。

国产汽车教父谢幕,日本车辉煌终结,时代巨变开启-有驾

这不仅是三菱的命运,更是整个日系车在华处境的缩影。铃木早已离场,马自达挣扎求生,斯巴鲁门店稀疏如星。就连丰田、本田,也在新能源渗透率突破40%的中国市场节节后退。日本车企擅长精益制造,讲究“匠人精神”,可中国用户现在要的是智能座舱、超快充电、高阶智驾。他们还在打磨细节,我们已经重构逻辑。某车企研发总监说:“日本人研究十年怎么省一升油,我们三年就把油车变成智能终端。”

技术自主的觉醒

国产汽车教父谢幕,日本车辉煌终结,时代巨变开启-有驾

沈阳航天三菱的落幕,象征着一个依赖外部技术的时代终结。今天的比亚迪,不仅自研IGBT芯片,还掌握刀片电池、e平台3.0等核心技术;奇瑞的鲲鹏动力、吉利的雷神混动,均已实现全栈自研。中国车企不再需要“洋心脏”。数据显示,2023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占率已达56%,新能源领域更是突破80%。

这背后是长达二十年的技术积累与产业布局。国家早年鼓励“以市场换技术”,如今终于兑现成果。某发动机工程师回忆:“2005年我们连缸体铸造都有气孔,现在国产增程器热效率干到44.5%。”这不是简单的替代,而是体系化超越。正如当年三菱教会我们造发动机,如今中国正在定义下一代出行。新疆的光伏电站旁,挂着“新能源汽车充电优先”的指示牌那里没有发动机的轰鸣,只有电机的低语。

新的叙事已开启

当最后一台三菱发动机在沈阳停产,国擎动力的厂房里正调试着氢燃料增程模块。技术主权的转移,从来不是温情脉脉的交接,而是一场静默却彻底的更替。中国车企不再仰视任何海外品牌,反而开始向欧洲出口整车,向东南亚输出三电系统。

曾经的“教父”终将谢幕,但学生已走上讲台。未来或许还会有合资品牌退出,但不会再有人为技术断供而焦虑。中国工业的底气,就藏在每一台自研电机的转速曲线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