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去了一趟4S店,可能会碰到这样的景象:偌大的展厅里,五菱宏光MINIEV和吉利星愿门前坐着人,销售忙得不可开交,另一边,停着本田飞度,销售打着哈欠,偶尔有风吹进来,刮了点落叶在车头。你跟销售搭句话,他态度还挺好,但下一秒回头就继续掰手指数自己这一周到底还剩几个潜在客户没打完电话。9月第三周的小微型车榜单发布,后台数据像一张冷冰冰的尸检报告:头部车型单周销量破万,飞度只卖了2辆。我不是来给哪个厂牌做广告,也不打算煽情吹稿,这数据摆这里,自己冷静品一品吧。
两极分化,挤压甘蔗似的,头部车型被人抢成甜芯,尾部车型成了渣。五菱宏光MINIEV、吉利星愿这些“国民小车”,分别卖了一万多辆,热得能煮鸡蛋;榜单头9款,随便挑一个都破2000台。你要是经营者,看着单周2000辆以上的“超级市场份额”,晚上都能乐出梦话。这边厢是“前赴后继”,热闹得像菜市场;那边厢是“惨淡经营”,20款车型周销不足百台,其中11个“孤勇者”甚至低于10辆。本田飞度,曾经的“车坛流量”,如今仿佛被人遗忘在展厅小角落。断崖式下降,月均销量从2000多辆掉到两位数,变化只比悬疑剧还让人来劲。其实,头一回听到某款车单周销量个位数,我还以为数据漏了个零。职业病还冒出来想查一查是不是哪个经销商把出库单给弄错了。
技术流和证据党都知道,这背后不是单纯的“潮流变化”或者“消费喜好”,而是一轮产业的大动荡。榜单老面孔和新玩家交换了位置。比亚迪海鸥从头部滑到5000多辆的腰部地带,长安Lumin也是力不从心,混了个边缘名额。反而极狐T1、缤果S这样的后起新秀开始顶进前十,谁能想到,一个入门不到9万块钱,主打电动的5门小车,靠空间大、8年电池质保和终身保养这种“自带保障”模式,迅速抢下一大票家用用户。缤果S那个大钢板身子和自研电池,说实在的,搁两年前没人信A0级车型会把“车身安全”和“电池技术”当卖点。现在倒好,成了杀手锏。看起来,靠老本行的燃油车玩家已经守不住山头,智能安全和性价比才是掏钱包的理由。
来,我们说点冷的。市场洗牌的本质是什么?是“电动化降维打击”,不服不行——2025年8月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已达55.2%,一半以上新车都是新能源。你开本田飞度,一公里油费五毛,同级电动车一公里一毛,不用算高数都知道省在哪儿。一年一万公里,无声地省下几个大钞。直白点讲,那些还在用“合资品牌光环”吆喝的经销商,是不是也该摸一把后脑勺想想,买车的人看重的,真还只是挂标识的那点面子吗?飞度连个倒车雷达都不标配,方向盘还是糙塑料,电动车标配远程启动、智能大屏和倒车影像——高下立判,一个像功能机,一个像智能手机,差距大得让人忍不住把车钥匙扔回柜台。
当然,作为个看证据吃饭的,不能一边倒说电动化是“救世主”。电动化有成本降低和技术升级的优势,也有后续保值率、充电便利、核心故障率这些不易被用户一眼看到的隐痛。可是话说回来,消费者用脚投票——最不留情面,也最现实。他们能在同类产品里“精挑细选”,大抵不是冲着品牌搞怀旧,而是奔着配置和成本算细账。
说到这,其实在展厅工作的销售员最能明白什么叫做“市场无情”。你老搭档飞度,每个月自信满满“我有口碑”,结果这个月都懒得发朋友圈。后浪产品冒出来就像“新警报器”,动静越来越大。车企也是,曾经跑马圈地,如今得琢磨怎么“改行转型”,否则只能去教培转行。甚至某些早期入局的纯电动车,看似风头劲,背后要是没点自研技术傍身,恐怕明年此时就又轮到入冷宫。
在这个时候讲点黑色幽默——十年前说油车要下岗,路边汽修店老板还笑,说“你们信那玩意一年之内能撑超500公里啊?”而现在,新能源车不仅跑得远,还把“终身质保”“免费保养”这些场景做成标准动作。燃油车看上去就像商场里那些只收现金的专柜,手里攒着点死忠粉,也快被扫码支付“秒杀”了。
写到这,我也有点“审美疲劳”。这故事早就在各行各业里发生过。小品牌眼看头部越来越强,老产品疲态尽显,市场规则变了,想靠“经典口碑”混日子就像用诺基亚挡智能机。市场不是讲情怀的地方,更多讲“谁能算得更精”。
至于接下来怎么走,没人能拍胸脯说对。是所有人一起进军电动化,还是会有某个品牌破釜沉舟,把燃油微型车做出新花样“逆风翻盘”?或者,等到补贴退潮后,行业再洗一轮牌,卷得连卷子都不认识?你说,市场到底要多久,才会真正容下最后一波“异类”?有时候,生存和竞争的真正剧本,都是靠数据和用户实打实写出来的。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