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豪越L作为吉利汽车旗下的一款中型SUV,自上市以来便以“大空间、高性价比”为核心卖点,试图在竞争激烈的家用SUV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然而,市场表现却始终未能达到预期。根据公开数据,2025年9月豪越L的销量仅为300余辆,在吉利燃油车阵营中排名倒数第二,这一成绩与其产品定位形成了鲜明反差。面对这一困境,吉利汽车迅速作出反应,即将推出中期改款车型,试图通过配置升级和细节优化扭转颓势。近日,新款豪越L的官图正式发布,虽然整体设计语言未发生颠覆性改变,但智能化与动力系统的调整或将成为其翻盘的关键筹码。
**设计延续家族风格,细节微调强化辨识度**
从官图来看,新款豪越L延续了现款车型的硬朗风格,前脸依然采用标志性的“能量音弦”直瀑式格栅,配合分体式大灯组,营造出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车身侧面线条平直,突出实用性导向,尾部则通过贯穿式灯带和分段式光源提升夜间辨识度。尺寸方面,新车长宽高保持4865/1910/1770mm,轴距2825mm,与竞品如奇瑞瑞虎8 PRO、长安CS75 PLUS相比略占优势,尤其是近2米的车宽和超过2.8米的轴距,为三排座椅布局提供了物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新车新增了“星夜蓝”车漆选项,并优化了轮毂造型,试图通过细节差异化吸引年轻家庭用户。
**座舱智能化跃升,Flyme Auto系统成亮点**
内饰升级是新款豪越L的核心变革点。现款车型被诟病的机械仪表盘终于被嵌入式液晶仪表取代,搭配14.6英寸悬浮式中控屏,科技感显著提升。更关键的是,新车搭载了吉利与魅族联合开发的Flyme Auto智能座舱系统,支持语音交互、车家互联、OTA远程升级等功能。实际体验中,这套系统的流畅度和应用生态相比此前的GKUI系统有质的飞跃,例如可实现手机应用无缝流转至车机、跨设备导航接力等操作,直击年轻用户对智能化的需求痛点。座椅布局方面,新车继续提供5/6/7座三种选择,其中6座版采用2+2+2布局,第二排独立座椅配备扶手和230mm前后滑动范围,兼顾舒适性与灵活性。
**动力组合双线并行,1.5T机型降低门槛**
动力系统的调整体现了吉利对市场需求的双向迎合。新款豪越L新增了一台代号为BHE15-EFZ的1.5T四缸发动机,最大功率133kW(约181马力),峰值扭矩预计290N·m,匹配7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这套动力总成已在博越L等车型上验证过可靠性,其优势在于将WLTC综合油耗控制在7.5L/100km左右,相比现款2.0T车型降低约12%,对于注重经济性的家庭用户更具吸引力。当然,现款2.0T发动机(160kW/325N·m)仍作为高配选项保留,满足对动力有更高要求的消费者。不过,在新能源大潮下,豪越L全系燃油动力的设定仍显保守,竞品如比亚迪唐DM-i已通过插混系统实现油耗与性能的平衡,这或许是吉利未来需要考虑的方向。
**销量困局背后:定位模糊与市场竞争白热化**
豪越L销量低迷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致。从产品定位看,其“大空间家用SUV”的标签与吉利自家明星车型博越L存在一定重叠,而后者凭借更年轻的设计和相近的售价(12.57-17.07万元)分流了大量客户。外部竞争方面,15万级SUV市场已成“修罗场”,哈弗H6、长安CS75 PLUS等老牌劲旅持续迭代,传祺GS8、星途揽月等车型则通过越级尺寸挤压豪越L的生存空间。更关键的是,消费者对“大空间”的认知正在变化——随着新能源MPV的兴起,传统三排座SUV的实用性优势被削弱。某第三方调研数据显示,2025年购买7座SUV的用户中,仅23%会频繁使用第三排,而座椅舒适度和进出便利性成为主要抱怨点。
**破局关键:精准营销与差异化服务**
新款豪越L若想打破僵局,仅靠产品微调远远不够。吉利需重新梳理其目标用户画像:二三线城市的多孩家庭、个体商户等群体对“一车多用”的需求更为刚性,针对这类用户可强化“商用载货+家用出行”的双场景宣传。例如,官图中未展示但实际存在的“后排纯平放倒”功能(最大拓展容积2360L),完全可以作为核心卖点突出。此外,参考成功案例五菱宏光的“创业版”车型策略,推出专属改装方案(如隐藏式储物格、耐磨地板等)或许能开辟细分市场。在服务层面,提供“7座免检政策”(部分区域7座车需每年上线检测)、延长动力总成质保等差异化保障,也能有效降低消费者的决策门槛。
**未来展望:新能源化或为终极答案**
从行业趋势看,燃油中型SUV的市场份额正被插混/增程式车型加速蚕食。理想L7、深蓝S7等产品证明,用户愿意为“低成本长续航”和“智能化体验”支付溢价。吉利已在雷神混动平台储备了1.5T+3DHT Pro技术,若下一代豪越L能推出Hi·F油电混动或Hi·P插电混动版本,将彻底改变其“高油耗工具车”的刻板印象。短期而言,新款豪越L的定价策略至关重要,若1.5T车型能将起售价下探至11万元区间,配合终端金融贴息政策,或有机会在年底冲量季实现月销3000+的阶段性目标。但长远来看,唯有顺应电动化浪潮,才能真正摆脱“叫好不叫座”的宿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