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国车市炸出了一个大消息:单月产销双双突破300万辆,达到了327.6万产、322.6万销。 这组数据很响亮。
它说明什么?一句话:中国市场还在高速跑道上。 把镜头拉远。
1-9月累计产销分别为2433.3万和243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3%和12.9%。 乘用车依旧是主力军,9月产销约290万和285.9万,1-9月则达到2124万左右。
商用车表现更猛,9月同比增幅近三成。 新能源汽车更是抢镜:9月产销约161.7万和160.4万,同比分别增长23.7%和24.6%,当月新能源占新车销量接近半壁江山,达49.7%。
累计来看,1-9月新能源产销突破1120万辆,年内增速超三成。 纯电车型依旧是头号流量,9月单月销量超过105万,1-9月累计722万,增长幅度近45%。
有意思的矛盾出现了。 新能源几乎要“过半”了,但传统燃油车销量也在往上走:9月传统燃油乘用车销量约100万,同比和环比都有不同幅度增长。
换句话说,增量在扩大,市场并非简单地被替代,而是整体向上。 交易热度回暖的背后,不只有消费者热情。
国家和地方的组合拳在发力。 包括以旧换新在内的一些刺激政策重新落地,地方车展和新车集中上市也拉动了短期需求。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推出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进一步明确了扩大内需、提升供给质量、优化产业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的15条举措。 政策支持很明显。
市场预期因此被提振。 出口端同样亮眼。
9月出口约65.2万辆,1-9月累计近495万辆,同比增长近15%。 其中,新能源出口显著增长,1-9月同比接近翻番。
企业榜单也在变:奇瑞仍稳坐出口头把交椅,累计接近百万辆;比亚迪的海外速度更快,9月销量同比暴增一倍多。 可以看出,中国汽车在全球市场的话语权在上升。
真有故事。 上周和一个刚买车的朋友聊起他的选择。
他说:“看着国产车越来越香,我入手的是纯电中级车,价格合适,续航够用,还能上牌快。”这类案例并不孤立。 品牌认同感在提升。
9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突破70%,1-9月达到69%,等于十位买家里有七位选择国产。 未来会怎样?增长动力来自多方面:宏观稳中向好、政策落地、车型丰富、消费信心恢复和出口扩张。
挑战也存在。 市场竞争更白热化,企业需要在产品力和服务上下更大功夫,才能持续赢得用户。
供应链要稳,质量要硬。 走出去也要注意合规和品牌建设。
我的看法很直接:短期看政策与换购配合带来需求回流。 中长期则取决于技术与体验是否能持续升级。
汽车不只是商品。 它是出行舒适度、身份认同和技术革新的集合体。
消费者选择也在变得更务实。 真香法则正在发生:过去被质疑的国产车,现在越来越让人“点头称是”。 你会被新能源的“接近过半”吸引,还是更看重传统燃油的成熟可靠?你更愿意把下一台车交给国产品牌,还是继续信赖合资老牌?欢迎在评论里说说你的选择和理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