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假期的第一天,当大多数人还在享受假期时,新势力车企的销量成绩单已经悄然公布。 零跑汽车以66,657辆的月销量震惊市场,成为首个突破6万大关的品牌。 这个结果,让许多业内人士直呼意外。 毕竟,就在零跑庆祝第100万台整车下线的同一天,这个品牌却因为百万级的合同纠纷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创始人朱江明还被限制高消费。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到底反映了新势力车企怎样的生存现实?
零跑汽车的登顶并非偶然。 2025年9月,零跑交付66,657辆,同比增长97.4%,环比增长16.8%。 其销量支柱包括C10、C11、B01和B10四款主力车型。 其中,C10将激光雷达配置下放到12万级车型,直接击中了消费者对性价比的敏感点。 零跑在9月的德国慕尼黑车展上展示了全球车型Lafa5和高端车型D19,试图冲击25-30万的市场。 但与此同时,与Stellantis的合作能否顺利推进,以及高端化之路是否顺畅,都成了悬在零跑头上的问号。
小鹏汽车以41,581辆的月销量紧随其后,首次突破4万大关。 但这一成绩背后,是“近年来力度最大”的促销政策:5年零息零首付零手续费,最高贴息55,700元,叠加最高25,000元的以旧换新补贴,部分车型优惠超过8万元。 小鹏MONA M03单月交付超1万台,但新P7等车型月订单仅三四千辆。 9月底,小鹏宣布进入瑞士、奥地利等欧洲市场,2025款G6和G9陆续上市。 不过,海外市场需要持续投入,短期难以贡献可观的销量和利润。
小米汽车的崛起更令人侧目。 9月,小米交付量首次超4万辆,超越理想汽车跻身第四。 小米SU7和YU7实现规模化交付,但订单积压严重:SU7标准版等车需9个半月,YU7超一年。 9月,小米因智驾功能问题召回十余万辆车,虽通过软件升级解决,却引发了舆论风波。 产能提升与质量把控之间的平衡,成了小米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
理想汽车则陷入转型阵痛。 9月交付33,951辆,环比增长19%,但同比下滑36.8%。 第三季度总交付93,211辆,刚达到公司目标上限。 理想老车型销量疲软,L6从月销超2万辆跌至1.1万辆。 新车型i6虽热度不错,但起步价与L6同为24.98万元,可能引发内部竞争。 增程技术市场份额缩水,纯电转型步伐缓慢,理想能否靠明年L系列改款翻身,成了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
蔚来公司9月交付34,749辆,同比增长64%,但排名跌至第五。 多品牌战略显现效果:乐道交付15,246辆,占比44%,但环比下降7.2%;蔚来品牌交付13,728辆,环比增长30.4%,主要受益于全新ES8上市;萤火虫品牌交付5,775辆,环比增长32.9%。 然而,乐道在“金九银十”旺季环比下滑,蔚来品牌离月销2万+的巅峰仍有差距,多品牌协同的长期压力不容忽视。
问界品牌9月交付40,619辆,位列第三。 M9和M8两款高端车贡献近八成销量,分别稳坐50万以上和40万以上市场销冠。 9月下旬上市的新M7,定价27.98-37.98万元,1小时内大定3万台。 渠道分析指出,新M7凭借尺寸空间、智能驾驶和华为生态优势,月销稳定在2万左右问题不大。 但鸿蒙智行全系交付52,916辆,问界占比77%,华为如何平衡智选车模式与多品牌发展,成了微妙难题。
增程技术与纯电路线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曾坚持纯电的小鹏宣布将推出X9增程版,意味着增程可能从“过渡方案”升级为主流选择。 奔驰纯电CLA国产化并搭载Momenta飞轮大模型,传统豪华品牌在智能化领域的追赶速度超乎预期。 800V、5C快充等高端配置逐步下放至平价车型,技术门槛的降低让市场竞争更加碎片化。
零跑的第100万辆车下线仪式上,朱江明面对台下的掌声,却不得不应对法院的限消令。 这种矛盾恰恰映射了新势力车企的生存法则:销量增长可以靠性价比和营销推动,但品牌信誉和长期战略容不得半点闪失。 零跑靠四款主力车型打天下,C16在20万内中大型SUV市场连续8个月销冠,但高端车型D19能否突破25万天花板,仍取决于消费者对品牌溢价的态度。
小鹏的促销策略引发行业讨论:以价换量能否持续? MONA M03走量但利润薄,年底的大增程车被寄予厚望。 小鹏自营充电网络已覆盖430座城市,但欧洲市场需要长期培育。 有经销商透露,小鹏的金融政策虽然刺激了短期销量,却可能透支未来需求。
小米的产能爬坡故事堪称教科书式案例。 从SU7上市初期的交付瓶颈,到9月超4万辆的突破,小米靠供应链整合实现了逆袭。 但十余万辆的召回事件,暴露出新势力在快速扩张中的品控风险。 社交平台上,准车主们一边抱怨等车时间,一边争论小米智驾的可靠性,这种热议反而推高了品牌热度。
理想汽车的周销量数据显示,9月靠季末冲量和i6短期刺激稳住了局面。 但L6作为走量车型下滑,直接动摇了理想的基本盘。 投资人在财报电话会上追问L系列改款时间表,理想管理层却避而不谈具体细节。 增程市场萎缩至10%以下,纯电车型渗透率突破54%,理想的转身速度显得有些迟缓。
蔚来的多品牌数据背后,是细分市场的精准切割。 乐道L90上市两月累计交付21,626台,创纯电大型SUV最快交付纪录。 但环比下滑引发担忧:是产品竞争力不足,还是市场饱和? 蔚来品牌靠ES8反弹,萤火虫增速亮眼,但三品牌如何避免内耗,成了战略核心。
问界新M7的爆单现象,重新定义了“华为效应”。 27.98万的起售价,搭配华为ADS 2.0和鸿蒙座舱,成为家庭用户的首选。 但鸿蒙智行旗下智界、享界等新品牌表现平平,尚界H5定价15.98-19.98万,大定仅1万台。 华为需要问界证明模式成功,又不得不分散风险,这种平衡术考验着渠道和资源分配。
技术下放的速度远超预期。 零跑C10将激光雷达普及至12万级,小鹏X9增程版准备将5C快充带入30万区间。 传统车企如别克Electra E5降价至18万,福特电马推出磷酸铁锂版,直接对标新势力。 价格战从年初蔓延至年末,有经销商称“每卖一辆车都在贴钱”。
零跑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消息,在销量公布后迅速冲上热搜。 网友分成两派:一方认为这只是短期纠纷,不影响产品力;另一方警告品牌信誉是长期资产。 朱江明在内部信中强调“销量证明一切”,但供应商透露零跑正在紧急磋商还款计划。
小鹏的欧洲之旅充满挑战。 瑞士和奥地利市场对充电网络要求苛刻,小鹏需适配当地标准。 有员工透露,海外团队规模不足百人,却要面对大众、奔驰的正面竞争。 G6和G9的改款车型在国内反响平平,欧洲成了新的增长故事素材。
小米的订单积压问题引发用户投诉。 在黑猫投诉平台,9月新增超千条关于交付延迟的工单。 小米社区中,有用户晒出等车300天的记录,调侃“买小米车比买房还难”。 但同期,YU7的试驾预约排到三个月后,这种供需矛盾成了品牌热度的双刃剑。
理想i6的订单数据看似乐观,但内部流出的调研显示,30%的意向客户来自L6潜在买家。 理想销售不得不用“i6空间更大”来说服用户,但同价位的问界新M7和零跑C16虎视眈眈。 有车主在论坛吐槽:“L6才买半年,换代消息就来了,保值率惨不忍睹。 ”
蔚来乐道的下滑引发分析师猜测。 8月冲量时乐道推出限时补贴,9月回归常态价格后订单骤减。 有业内人士指出,乐道L90与蔚来ES6价差不足10万,但品牌定位模糊。 蔚来总裁秦力洪在采访中否认内耗说法,强调“不同品牌服务不同人群”。
鸿蒙智行的渠道冲突若隐若现。 问界经销商抱怨资源向智界倾斜,华为门店同时陈列多个品牌,销售顾问需背诵不同话术。 有用户晒出订单截图:同一家店,问界M7交付期4周,智界S7却要8周。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表示“不造车,但帮车企造好车”,这种定位在规模扩张后显得微妙。
零跑C16的持续热销证明了下沉市场的潜力。 在三四线城市,C16凭借6座布局和15万起售价,成为家庭换购首选。 但零跑在一线城市的渠道覆盖仍落后于蔚小理,有消费者反映“展厅太少,试驾要跑隔壁城市”。 慕尼黑车展上,欧洲媒体对Lafa5的设计点赞,却质疑零跑的欧洲服务网络。
小鹏MONA M03的走量背后是亏损压力。 有供应链人士测算,M03单车利润不足5000元,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小鹏财报显示,三季度营销费用同比增长120%,主要投向金融贴息和广告投放。 何小鹏在内部会议中要求“年底必须实现单车盈利”,但经销商透露库存周期已延长至45天。
小米的召回事件处理成为行业案例。 小米采用OTA升级修复智驾缺陷,避免了传统返厂成本。 但车质网数据显示,9月小米投诉量环比增200%,主要涉及自动泊车误判和导航漂移。 有车主组建维权群,要求延长质保,小米客服回应“软件问题不影响硬件保修”。
理想L6的颓势让二手市场受冲击。 某二手车平台报告显示,L6三月车龄保值率从85%跌至70%。 理想销售开始推广“L6限时清库优惠”,最高降幅3万元。 有网友调侃:“理想终于加入价格战,但好像来得有点晚。 ”
蔚来萤火虫的增速被部分媒体过度解读。 5775辆的月销基数仍小,主要销量来自浙江、江苏等限牌城市。 萤火虫车型尺寸较小,与五菱缤果、比亚迪海鸥直接竞争。 蔚来电源管理总裁沈斐曾说“萤火虫是全球化车型”,但目前出口量未破千辆。
问界新M7的爆单让产能吃紧。 赛力斯工厂启动三班倒,有员工透露日产能突破800台。 但供应商反映,华为对零部件质检标准严苛,导致交付延迟。 有准车主在社交平台抱怨“承诺6周交付,现在要等10周”,问界客服统一回复“正全力爬产”。
零跑D19的预热引发热议。 论坛流出谍照显示,D19采用对开门设计,续航标称800公里。 但网友吐槽“25万买零跑需要勇气”,品牌高端化认知尚未建立。 朱江明在采访中强调“D19将搭载激光雷达4.0”,但未公布具体定价策略。
小鹏X9增程版的参数曝光。 工信部申报信息显示,X9增程版纯电续航200公里,综合续航1100公里。 有业内人士质疑“增程版比纯电版重150公斤,操控性打折扣”。 小鹏粉丝在微博发起投票,60%用户选择“等纯电版”。
小米YU7的等车潮催生黄牛代抢。 闲鱼出现“YU7优先提车权”交易,标价5000-10000元。 小米社区紧急发布公告,严禁订单转让,但仍有用户钻漏洞。 有车主苦笑:“买小米车像抢演唱会门票,拼手速更拼运气。 ”
理想i6的订单结构显示,七成用户选配了城市NOA功能,但理想AD Max系统评测得分落后于华为ADS 2.0。 有车主测试发现,i6在复杂路口需人工接管次数高于问界M9。 理想软件副总裁范皓宇承诺“年底前实现通勤NOA全覆盖”,但未给出时间表。
蔚来ES8的反弹靠的是硬件升级。 新款ES8搭载骁龙8295芯片和150度电池,老车主却抱怨“买早半年亏了10万”。 蔚来社区发起“硬件升级补贴”请愿,官方回应“正在研究方案”。 有用户讽刺:“蔚来的服务优势,现在要靠钞能力维持。 ”
鸿蒙智行的多品牌库存开始分化。 问界库存周期仅15天,智界却积压超45天。 华为渠道经理要求经销商“优先推销智界”,但销售反馈“客户只认问界”。 有业内人士预测,华为可能调整品牌权重,收缩资源聚焦头部产品。
零跑C10的激光雷达配置引发技术讨论。 博主实测发现,C10的雷达在雨天误报率高于蔚来ET5。 零跑智驾团队回应“已通过OTA优化”,但用户手册仍建议“恶劣天气谨慎使用”。 有消费者纠结:“12万带激光雷达,到底是不是噱头? ”
小鹏G9改款的失败让团队反思。 2025款G9取消5D座舱,降价5万,但9月订单不足2000台。 产品经理内部复盘认为“减配伤及高端形象”。 小鹏设计师在微博发起调研“你最想要G9保留什么功能? ”,评论区被“5D音响”刷屏。
小米SU7标准版的等车时间创行业纪录。 有用户计算“9个半月够比亚迪汉换代两次”。 小米供应链总裁颜克胜解释“电池电芯供应不足”,但宁德时代否认产能问题。 网友调侃:“雷军是不是该去电池厂拧螺丝? ”
理想L7的销量断崖式下跌。 8月L7交付不足5000辆,同比下滑60%。 理想销售开始捆绑赠送充电桩和保险,但客户对比问界M7的华为生态仍犹豫。 有经销商诉苦:“L7的竞品太多,每单都要血拼价格。 ”
蔚来乐道的渠道独立引发争议。 部分蔚来中心划出乐道专区,但销售穿同一制服。 用户投诉“试驾乐道被推销蔚来”,秦力洪承诺“将优化服务流程”。 有业内人士建议“乐道应彻底分离,避免品牌矮化”。
问界M8的订单来源分析显示,60%用户来自BBA换购。 华为门店用“M8对比宝马X5”的话术成功转化传统豪华车主。 但奔驰CLA纯电国产后定价30万,直接对标M8。 有销售坦言:“客户现在会问,为什么不等奔驰? ”
零跑与Stellantis的合作细节仍模糊。 欧洲媒体报道“零跑将借用Stellantis渠道”,但未公布具体车型和时间表。 朱江明称“合作顺利推进”,但投资者财报会上无人追问此事。 有分析师指出“Stellantis自身电动化缓慢,协同效应存疑”。
小鹏MONA M03的用户画像显示,超五成车主为25岁以下青年。 社交平台流行“M03改装潮”,但小鹏官方拒绝提供性能套件。 有车主自发组织“M03赛道日”,小鹏公关紧急叫停:“改装影响质保,请勿冒险。 ”
小米智驾召回的处理方式被对比特斯拉。 小米采用全远程软件升级,特斯拉则多次要求车主返厂。 车评人评测认为“小米响应速度更快,但功能完善度不足”。 有车主抱怨:“召回后自动泊车还是撞了墩子,客服说‘墩子太矮雷达没识别’。 ”
理想i6与L6的定价重合度引发内部争论。 产品经理解释“i6定位更年轻”,但销售反馈“客户只看价格”。 有区域经理要求总部明确区分话术,但市场部回复“让销售自主决策”。 论坛出现帖子:“i6和L6怎么选? 评论区吵翻天。 ”
蔚来萤火虫的欧洲认证进度缓慢。 原计划2025年Q4出口德国,但认证机构反馈“安全标准需重新测试”。 沈斐在采访中避谈具体时间,只强调“全球化是长期战略”。 有网友吐槽:“萤火虫这名字,欧洲人能记住吗? ”
问界新M7的产能瓶颈暴露供应链弱点。 华为智能汽车BU总裁余承东曾承诺“10月交付破2万”,但电机供应商被曝出产能不足。 有车主晒出聊天记录:“销售说电机缺货,建议改选后驱版。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