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停车场,夜色把四周剪成黑洞洞的形状,只剩新车的仪表灯在橘黄色的虚光里跳动。一辆本田思域正停在出口,车主犹豫着、翻看后台数据。他不是在担心车技,而是在疑惑,这台车还值不值那份“信仰溢价”。四年前要是想买这台车,得排队,还得加上一笔指导价外的小费。现在的思域,安静地停在那里——甚至比路边共享单车还容易获得。
先别急着为思域打抱不平。上个月的销量,4035台,在某些车企眼里这叫“及格”,但对过去能每月卖出两万辆,堪称爆款神话车型的思域来说,这成绩翻腾着叹息。如果换成“巅峰期VS如今”,就是五个人里,四个都选择了别的方向。再拉开对比幕布:轩逸3.3万辆、速腾2.46万辆、朗逸2.23万辆。同是合资紧凑型车,怎么思域就像突然被人关小了话筒?
如果把思域的销量“暴毙”归结为新能源的冲击,这种推断方式和月考没及格怪铅笔太短差不多。新能源汽车确实带来了海啸,但轩逸、速腾为什么还能在岸上稳住脚跟?要知道,无数想省钱、省事的普通用户其实并不怎么关心什么“地球梦引擎”还是“VTEC信仰”,他们只看两个字:划算。这恰恰是思域如今拉不过对手的第一张“死亡通知单”。
要问思域哪里卡壳,得回到售价和定位。市面上同级竞品已经纷纷“放低身段”:轩逸、朗逸起售价已下探到6万多。而思域仍然端着,入门落在九万左右。且不说这三万块钱有多少花样玩法,对普通工薪购车群体来说,大概率是每月多背一千块的贷款压力。如果留心那位徘徊车主片刻的眉头,你便明白了:动力、操控在极限压缩的预算面前,其实连座椅材质都排不上号。毕竟再快的百公里加速,也比不上仿皮座椅和LED大灯带来的“面子工程”。
没错,在思域的入门版里,织物座椅、塑料方向盘、卤素大灯依然是标准配置。消费者摸着这些配置,心里盘算盘算,不禁冒出一句“我是谁,我在哪,我为啥还要为一个起步价花三万的工业情怀买单”。轩逸的真心版,反倒比分域更懂人情世故,配置上处处占优。这是个现实又无情的比拼,谁还能嫌弃一套省心的伪皮沙发?
退一步讲,思域始终是以驾驶属性打头阵,从一代到十代,广告语里都夹着“运动、操控、型格青春”。但问题在于——几万块买台家轿,真的为了飘移转弯和0-100km/h加速表?对于60%的家用用户来说,省油、空间大、座椅舒服、空调凉才是最硬指标。你真要对动力和操控有追求,现在的国产新能源加点预算甚至给你个电四驱。那么,思域的优势,算是被新时代“搞没了”。
再看思域外观。当年“吸溜横扫武林、贴地飞行少年郎”的外形,可真让无数预算有限却梦想澎湃的年轻人一见钟情。可到了第十一代,思域设计全面向大哥雅阁看齐。脸变得端着、车身四平八稳,那股子“年轻、朋克、炸街”的小个性被削成了正襟危坐的中产模板。两头不讨好:家用需求者,觉得还是轩逸、朗逸们更对胃口;玩运动的,嫌这思域再也不“炸”了。一个本想左右逢源的结果,变成了无一善终的尴尬。
当然了,还可以继续深挖:日系合资的品牌光环终究敌不过现实的性价比军备竞赛。消费者比厂家更赤裸,今天4S店还按套路“加价提车”,明天就能网上“查三家报价”,一分钱也不想多交。思域真正的黄金期,在于它“既能讲个好故事(运动个性、改装文化),又能满足家用底线”。现在好处两个都打了折扣,留下一群囊中羞涩的理想主义者还在书写思域的青春文学,现实中的大多数人,早就抽身去隔壁看轩逸、思皓EV、比亚迪秦了。
站到旁观者角度,我对思域的“掉队”并不感到惊讶。一个车型的辉煌,往往建立在特定的消费心理、同类竞品的懈怠、和品牌自身故事感的共振期。一旦那些故事说旧了、对手们下血本抢客、技术变革突然提速,“旧神车”注定是不能长久的。话说回来,做汽车编辑、做技术分析这些年,其实看多了这种神坛到凡间的切换。有些转身比思域还突兀,有些体面地退出舞台。这类变迁多少有点像变魔术,见证多了,徒生一种宿命感。
如果说思域今天最大的问题是什么?那也许可以这样调侃——它是脚踩两条船的高手,最后被河水冷了脚。可惜故事只写到一半,接下来怎么续集,得看厂家敢不敢冒险自我革命、跌到底线找回初心。
所以留下一个问题给你:在这个“性价比狂飙、审美飞速更替”的时代,一台曾经代表青春标杆的轿车,该如何在“实用与个性”之间自救?你会花那三万溢价去买一个“青春记忆”,还是选择一台配置拉满、却无故事可讲的新朋友?神坛与地气之间,谁都不能只靠回忆吃饭。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