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6日,屏幕像被拧紧的弦那样颤了一下,温州那个曾经热闹的工厂名字又被叫回,重整方的官方号发了一篇白皮书,标题里写着“复产”“保底”“冲刺十万”,语气既有算盘声也有必胜的劲头。现场的紧张感像热锅上的蚂蚁,谁也不敢说清楚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记得那天我翻白皮书,第一眼就被一句话绊住——计划在本月恢复温州EX5和E.5的产线,目标到2025年底至少产一万台,争取两万台,收入目标10到20亿,这个节奏像赌桌上的all-in,既干也惶恐,既现实又带点儿理想化的闪光。
白皮书里有一段法律时间点的说明,写明2025年4月3日,上海第三中院核准了重整计划,终止了实质合并重整程序,这句话像落槌,标志着公司的债务重组进入了新的阶段,而且这方案还被债权人小组通过,从程序上说,没有明显的漏洞,这一点很重要。
资产清单被列得比较细——土地、设备、模具还有在外面寄存的库存,都被纳入此次重整的范围,文件还强调“请供应商继续妥善保管”,这听起来像客气话,但背后藏着现实:很多关键配件还在供应商手里,复产靠的不只是工厂钥匙,还靠这些散落在外的零件和信任。
债务清偿方案更像拼盘,短债小额债权人在六个月内得到全额现金,这给一些小供应商一根救命稻草,而超过15万的部分则通过信托份额来分配——这意味着有钱拿,但要等、要看信托运作,流动性未必能立刻恢复,换个说法,很多债权人不是立刻见到现金,而是看着一个“未来的账本”。
现场访谈里,我和两位供应商代表无意间撞了个面,一位低声说了句“模具在我们厂里,算谁的”,另一个直接飙出数据:2023年盘点时那批库存账面价值曾被写成“归属不明”,这类破绽式细节比官方话更让人紧张,说明重建里还有很多要理清的小账本和现场清点工作。
说到公司过往的数据,账面资产39.88亿,对应总负债203.67亿,这组数字像两座山对峙,差额不是小数目,说明过去的大扩张背后堆叠了大量债务,这不是一句“调整”就能解决的事情,它需要时间、市场和一个靠谱的现金流入口。
白皮书画了三步走的时间线,第一步是所谓“复兴期”——2025到2026年,重点在温州快速恢复EX5和E.5的量产,目标先保底1万台,争取2万台,并且在泰国搞KD装配作为出海突破口,这算是短线回血与布局外销两手并举;第二步是2027到2028年,目标跳到年销30万以上,重点是高阶辅助驾驶以及AI赋能全链条,并开始IPO准备;第三步是2029到2030年,野心更大,2030年挑战产量100万台、营收1200亿,要变成“智慧出行生态圈”的新标杆,这个时间表像一张野心满满的路线图,也像从梦想到现实的连续剧脚本。
我就问了现场一个工程师:“真能在今年拼出两万台吗?”他耸肩,说:“产线开了不等于能马上跑满,一是零部件配套,二是质检和售后体系,这些都不是一瞬间补上的;再说了,市场买账吗?”这个回答里有怀疑也有实话,说明复产不是单点胜利,而是多条链条同步运转的结果。
再看供应链与当地的现实,新威马计划初期投资10亿元用于设备升级和产品开发,这不是个巨额数字,但足以当成点火器,关键问题在于这笔钱能否被用于最短时间内撬动产能与销售网络;厂房有,模具在,工人回不回得来和经销商是否愿意重新开店,这些才是决定性的变量。
市场端也有乱象值得盯着,过去威马累计融资超过400亿、却只卖出约10万辆车,这个效率反常,要么是产品定位失误,要么是渠道和执行出了大问题——现在重整方把目光放在EX5/E.5这种已有用户基础的车型上,是取回信任的务实选择;换个角度,若这一步失败,后面的高频扩张计划就像建在沙上的楼,更难支撑。
国内新能源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要求高,威马的野心在短期恢复和中长期扩张之间存在张力,这张力体现为:一方面需要迅速恢复现金流以偿债和维持供应链,另一方面又要留出足够资源投资新车型与海外扩张,这像在走钢丝——一点偏离就会影响平衡。
白皮书的海外布局耐人寻味,选择泰国KD作为东南亚跳板有它的逻辑,劳动力成本和关税问题可以优化出口,但把东南亚作为救命稻草并非万无一失,消费者口味、销售渠道与本地合规细节都可以成为绊脚石,这些碎片化问题往往在文件里看不到,但在落地时会显得很真实——比如某个零件的标准不合格,就可能把整车出货打回原点。
现场的一个小插曲描述得还清晰——有供应商发来一张照片,工位上尚有两箱带标签的控制模块,标签写着“2023入库,待处理”,这类细节说明复产前还有一堆“悬案”要解,厂房不等于生产线就绪,库存与质检、合规要一项项过关。
情绪上,市场与债权人都在观望,员工则更实际,他们关心工资、社保和班组的稳定,投资人关心回报节奏和IPO窗口,地方政府看的是税收与就业,这些利益方的角力会影响执行速度,任何一方拖慢脚步,都会放慢整个计划的节拍。
放个悬念:到2025年底能否实现1万到2万台的产销目标,不仅仅是数字上的胜负,它是检验这次重整是否真能把账本变成车、把承诺变成现金的一道试金石,若成,后面的十万台乃至百万台叙事才有实际生长点,若败,所有宏图就只能留在白皮书里当作安慰剂。
这个决定看起来理性,但市场情绪从不买账,未来几个月里,模具的归属、信托的变现速度、泰国KD的审批与装配效率,将共同决定这场“复产秀”是翻篇还是续命,值得盯着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