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老外买车难,中国便宜车减少,出口政策有调整

你有没有想过,咱们中国的电动车为啥能一夜之间在中亚、俄罗斯、东欧乃至全世界遍地开花?

是不是因为中国车足够便宜,还是说国人真有办法把一切生意做到极致?

最近四个部委联合发了个通知,说以后纯电动乘用车出口要管一管,得有出口许可证,不许谁都说走就走。

这事表面上看着是个政策,实际上背后的门道和故事,比电视剧都精彩。

咱先搞明白一件事,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中国车能摆到中亚大街上?

说白了,中国车太便宜了,在国外那就是白菜价。

中亚老外买车难,中国便宜车减少,出口政策有调整-有驾

一台在国内卖个三四十万的新能源车,被人倒腾到俄罗斯,直接甩到九十万人民币一台。

中间谁不眼红?

随便搞搞手续,玩点二手车的套路,绕过官方渠道,一辆车就能多赚一倍的钱。

你说这样的生意,谁不想插一脚?

可你真觉得这种“零公里二手车”出口是好事儿?

有些事想明白了,还真得问问自己:中国车出海到底图个啥?

是挣快钱,还是图长远?

咱得承认,最开始这种操作是有点好处的。

很多地方,比如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要不是中国车便宜,估计到现在都还在开老外淘汰下来的破车。

尤其这几年俄乌打仗,欧洲的车进不去,老美的也不敢进场。

中国汽车趁机杀入,把市场份额抢得干干净净。

中亚老外买车难,中国便宜车减少,出口政策有调整-有驾

去年中国车在俄罗斯市占率超过一半,今年继续飙升。

中国新能源一口气干成世界第一,把日本都拉下马。

说起来风光无限,其实背后的隐忧也不少。

你看着中国车在国外风风火火,但你有没有发现,这生意的逻辑其实跟当年中国制造的其他东西出海很像?

就是靠便宜,靠人多,靠灵活,靠钻空子。

你赚一万,我两眼一抹黑,五千也干,利润不断被压榨。

最后弄得怎么样?

竞争越来越激烈,谁都不敢涨价,甚至连应该退的增值税都得拿出来补贴外国车商。

国内价格战打得如火如荼,国外又自己卷自己,到最后一单车赚几百块,都快成慈善了。

问题还不止这些。

中国车这么便宜,为什么官方赚不到钱,反而二手车贩子能?

中亚老外买车难,中国便宜车减少,出口政策有调整-有驾

原因就在于咱们的“聪明劲儿”用歪了。

官方渠道卖车,要做适应性调整,得研究当地的油品、气候、路况,做市场认证,搞售后服务。

车企要建研发,搞调校,甚至得在当地建厂。

这成本能比二手贩子低?

人家二手贩子直接国内买了,挂个名过户,走一趟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就飞了,该偷懒偷懒,该省事省事,售后根本不管。

车出了问题呢?

那就是外国人倒霉呗,跟咱中国品牌也搭不上多大关系。

你觉得这样出口,长久吗?

更可气的是,这么一搞,扰乱了当地价格体系。

哈萨克斯坦的比亚迪宋PLUS DM-i,官方卖24万,二手贩子14万就能拿下。

你说老外是傻子吗?

中亚老外买车难,中国便宜车减少,出口政策有调整-有驾

哪个不买便宜的?

结果搞得中国官方渠道根本卖不动,还没人敢涨价。

企业辛辛苦苦做品牌做渠道,结果被一群倒腾二手车的搅黄了。

到时候出了质量问题,坏名声还都怪到中国车头上。

你说,这事到底是中国人聪明,还是搬石头砸自己脚?

再往下想,有没有觉得这模式其实挺熟悉?

早些年中国摩托车也是这样出海,便宜、质量一般,二手出口,最后当地用着用着出问题,全世界开始嫌弃中国摩托。

中国汽车要是再这么玩,迟早重蹈覆辙。

那为啥现在国家要下狠手整治这个事?

其实想明白一件事,咱们中国车现在是走向世界了,不能再光靠便宜和钻空子。

你想一想,大部分中亚国家,甚至俄罗斯,现在都在升级自己的法律,本土化政策出来一波接一波。

比如俄罗斯,现在进口一辆中国车,光“回收费”就比以前多掏好几万。

中亚老外买车难,中国便宜车减少,出口政策有调整-有驾

人家举一反三,不仅要钱,还要让你本地建厂,拉动就业。

你要是不合规,乱卖,迟早把门给你堵死。

到那时候,倒爷没活路,车企也得卷铺盖走人。

其实,国外市场哪有那么好混?

你以为人家法律不健全就能一直让你钻空子?

只要中国车真占了大便宜,甭管你二手新车,还是平行进口,人家迟早立法堵你漏洞。

小聪明能用一次两次,长远看只能让自己吃亏。

再想想,车企要承担什么?

本地市场调研、售后服务、适应性改造、各种出口认证,这些都是成本。

但这些成本其实是给品牌打基础,是为了做大做强。

你如果只图快钱,这些都不管,将来出了批量问题,谁还信中国车?

中亚老外买车难,中国便宜车减少,出口政策有调整-有驾

品牌毁了,市场也没了。

你卖得再多,最后还是得回到原地。

你说现在出口收紧,二手车商生意难做,是不是坏事?

其实不是。

中国车企真正的能力,不是卖便宜车,而是能不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自己的品牌和产业链。

你看比亚迪、理想这些,已经被中亚国家请去建厂了。

本土化生产、拉动就业、带动配套产业,这才是长久之计。

你光靠倒买倒卖,赚钱块,但最后一地鸡毛。

有些人说,现在收紧了,车企出海成本高,品牌还没建立,销量会不会掉?

那你想想,要是一直靠着钻空子,市场迟早也会没的。

趁现在还没砸口碑,把路走正了,品牌做大了,哪怕短期少挣点,长远肯定更有底气。

中亚老外买车难,中国便宜车减少,出口政策有调整-有驾

其实,国家这波操作也是吸取了教训。

当年我们请外资来中国造车,不就是为了技术和产业升级吗?

现在我们走出去,也要玩同样的套路,不能把自己变成全世界的“降价机器”。

再说了,汽车这种大宗商品,谁真正能占领市场,靠的绝对不是一时的价格战,而是能不能让人家真正信任你的品牌,敢买敢用,敢开在冰天雪地,敢上高原沙漠。

你只要做到了这些,谁还能抢走你的市场?

别再觉得中国车便宜就是好事。

便宜能赢一时,赢不了长期。

现在政策卡死了二手车出口,逼着企业走正规化、品牌化道路,说难听点,也是为中国汽车行业好。

你看国外市场怎么都在变呢?

不是人家闲得慌,而是每一个国家都明白,汽车产业带动的是就业、税收和技术升级,不是给二道贩子捡便宜的。

你要想长久做生意,就得适应人家的规则,别想一直投机取巧。

中亚老外买车难,中国便宜车减少,出口政策有调整-有驾

其实,有些问题咱们都心里有数。

中国车企要想在国际市场真正站住脚,必须过质量关、品牌关、本地化关。

不是说今天电池便宜、动力强就能走遍天下。

将来还得面临更多的技术门槛、服务门槛、环保门槛。

你要是靠二手车模式,啥门槛都不在乎,最后吃亏的还是咱自己。

想想看,咱们谁都不想再听到“脆皮车”“断A柱”这样的新闻吧?

现在中国车企走出去,其实和当年外资来中国一样,都是市场换技术,市场换规则。

既然已经走到世界第一了,就别把老路再走一遍。

该正规就正规,该合规就合规。

只要咱们自己把质量、服务、品牌立住了,二手车的那点小利,根本算不上啥。

说白了,这回政策收紧,不是拦着中国车出海,而是要把路修得更长。

大家都别再想着一夜暴富,该踏踏实实干正事。

车企带头,国家政策兜底,品牌做起来,产业链跟上去。

等哪天中国车在全世界都成了“买得起、用得好、修得起”的代名词,那才是真正的牛。

最后,咱们也别老盯着便宜这点事,应该多想想怎么让中国车真正赢得尊重。

这才是走向世界的正确姿势。

各位觉得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