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要在中国卖M3旅行版这个事儿,本身就挺魔幻的。
这根本不是一个商业决策,这是一场行为艺术。
或者说,是一场针对中国市场最后那一小撮Bimmer原教旨主义者的“忠诚度压力测试”。
你看,现在这个时间点,2024年,电动爹们都快把燃油车的底裤给扒了,大家都在卷冰箱彩电大沙发,卷800V,卷激光雷达,卷城市NOA,你宝马突然慢悠悠地从德国老家掏出一个什么东西?一个3.0T六缸的、卖一百万的、后备箱大一点的M3。
这操作,就好像修仙小说里,大家都已经开始玩无人机飞剑阵列,用神识锁定,饱和式轰炸了,结果你这边有个老哥,嘿,硬是从储物袋里掏出一把玄铁重剑,说自己刚刚练成了独孤九剑。
周围的人都看傻了。
大哥,时代变了。你的剑再快,有我的电磁炮快吗?
讲真,宝马M3旅行版,就是一个纯粹的,为了情怀和信仰而生的“压缩毛巾”。
什么叫压缩毛巾?就是它本身可能只值那么多钱,但一旦泡在名为“情怀”的水里,它就能膨胀成一个巨大的,能让你自我感动的形状。它的一切参数,在今天这个电车乱杀的时代,都显得有点微妙。3.6秒破百?隔壁极氪001 FR看了都想笑,人家不仅更快,还能原地调头,秀你一脸。
但买这车的人,会在乎吗?
不会。
因为他们买的根本就不是一个交通工具。他们买的是一个“解释权”。
我作为一个开过几年燃油性能车的中年人,太懂这种心态了。当你花一百万买下这台M3旅行版,你买到的不只是一个加大号的后备箱,你买到的是一个向全世界解释“我为什么没有买电车”的完美答案。
你看,当你的朋友开着特斯拉问你“都什么年代了还开油车?”,你可以一脚油门,让六缸发动机的咆哮替你回答。
当你的亲戚说“这车后排怎么这么小?”,你可以打开巨大的后备箱,塞进一辆儿童自行车和两个露营箱,告诉他“这叫实用”。
当你的老婆抱怨“这车坐着怎么这么颠?”,你可以指着方向盘上的M按钮,跟她讲一个关于纽博格林赛道和巴伐利亚发动机厂的浪漫故事,虽然她可能听不懂,但会觉得你很有品味。
这就是这台车的核心价值:它是一个金钟罩铁布衫。它用“性能”和“瓦罐”这两个标签,帮你抵御了所有来自电动爹和实用主义者的灵魂拷问。它让你在油车的黄昏时代,依然能站得笔直,活得体面。
它的竞品是谁?奥迪RS 4 Avant?
别闹了。
会买M3旅行版的人,和会买RS 4的人,可能在同一个车友群里,但他们是两个物种。这就像喜欢劳力士的人,和喜欢欧米茄的人,他们都喜欢机械表,但他们的信仰不同。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M3旅行版真正的竞争对手,是你老婆的爱马仕,是金融顾问推荐的理财产品,是你孩子那该死的国际学校学费。它的竞争,来自于生活本身。
所以宝马的算盘打得非常精明。它不跟你卷什么性价比,不跟你谈什么智能化。不装了,摊牌了。我这就是个奢侈品,是个大玩具,是个中年男人自我救赎的任意门。我就是要用最原始的机械暴力,来对抗这个无趣的数字世界。
讲白了,宝马就像那个在电子支付时代,依然坚持用现金的老大爷。他不是不懂,他只是不屑。
他用这台车告诉你,快,有很多种方式。电车的快,是那种0和1的网络信号,瞬间抵达,毫无过程,甚至有点空虚。而M3的快,是那种你能听到活塞在嘶吼,闻到汽油在燃烧,感觉到变速箱在冲击你脊椎的,充满生命质感的快。
一个是瞬间移动,一个是虽万千人吾往矣。
写到这我突然觉得,我把这车比作中年人的救赎,可能有点太伤感了。但讲真,事实就是这么个事实。
而且你看宝马这几年的操作,从那个巨大的猪鼻孔格栅开始,它就“悟了”。它彻底放弃了取悦所有人,开始专注于服务自己的信徒。你骂我丑?骂我贵?骂我不思进取?
是是是,你说的都对。
然后扭头就把车卖给了那些真正爱它的人,而且还要加价,还要限量。就问你怕不怕?
这是一种掀桌子式的自信。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我就是要用这种最不讲道理的方式,提纯我的用户。这套玩法,隔壁奔驰早就玩明白了,一个C级敢卖你S级的内饰氛围,靠的就是那个标。现在,宝马也开窍了。M Power,就是它的玄学光环。
所以,当这台售价可能达到百万的M3旅行版真的来到我们面前时,别去分析它的市场前景,也别去计算它的保值率。我管你那个?我就要听发动机叫!
对于那些不需要它的人来说,它浑身都是缺点。但对于那些被它选中的人来说,它根本没有缺点。
因为信仰,是不需要逻辑的。而这台车,就是Bimmer们在这个电动时代里,最后的,也是最响亮的一声战吼。
所以它到底值不值一百万?
问这个问题的人,就说明这车跟你没关系。因为对于真正的信徒来说,唯一的答案就是“shut up and take my money”。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