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底,全球车规芯片市场突然被一则荷兰政府的“紧急指令”搅得风声鹤唳——荷兰以“国家安全”为由,冻结了安世半导体(Nexperia)在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知识产权和人员调整权限,并在随后的法院裁决中将其股份托管给独立第三方,闻泰科技的实际控制权被迫让位。这家每年交付超1000 亿件芯片、车规级MOSFET、二极管全球市占率约10%的龙头企业,一夜之间从“技术供给者”变成了“被监管的对象”。
对汽车厂商来说,最直接的冲击是芯片供货的紧张。安世的产品是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生产线的关键部件,尤其是Model 3/Y的主驱IGBT模块。自荷兰介入后,安世对欧洲车企的交付率从原本的95%骤降至30%,导致特斯拉在美国德州工厂出现了明显的供货短缺。业内人士估计,特斯拉的主驱IGBT模块供应缺口已经接近40%,如果不及时补足,产能至少要缩减15%,损失可能超过10 亿美元。比亚迪虽然在主驱IGBT上拥有自研能力,但车载信息娱乐、车身照明和电池管理系统等大量使用安世的二极管和低压MOSFET。公司内部透露,现有库存只能撑约两个月,若不尽快找到可靠替代品,秦PLUS、宋Pro等热销车型的生产将受到冲击。
安世的困局根源在于它的“欧洲技术 + 中国产能”模式。前身是飞利浦半导体的分立器件业务,拥有欧洲研发和德国、英国晶圆厂的技术优势;而80%的封测产能则集中在中国东莞和合肥,形成了跨洲际的供应链。荷兰政府担心关键技术和产能被“外部力量”掌控,于是动用了《商品可用性法案》进行干预。美国早在6月就对安世施压,要求更换中国籍高管,荷兰的行动实际上是中美半导体博弈的延伸。一旦欧洲的晶圆无法顺畅送到中国封测,中国的成品又因出口管制难以进入欧洲和美国市场,整个链条瞬间被卡住。
在这场供应链震荡中,国产芯片厂商迎来了“弯道超车”的机会。士兰微早已通过特斯拉的验证,从2025年第二季度开始为Model 3/Y提供主驱IGBT模块,年订单额已突破5 亿元,并在与特斯拉的补充协议中把供货比例提升至50%。华润微则在SiC MOSFET领域取得突破,产品已进入蔚来、小鹏的800 V平台验证阶段,预计今年在车规SiC市场的份额将从5%提升至15%。扬杰科技凭借成熟的二极管和低压MOSFET技术,已经开始接手安世在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中的订单,产能利用率从85%提升至98%,正快速扩产以满足需求。这些国产企业的共同优势是“快速响应 + 性价比”,在供应紧张的当下能够在数周内完成交付,而安世的产能受制于跨地区的监管限制,短期内难以恢复。
然而,国产替代并非没有挑战。功率半导体的生产工艺复杂,扩产周期至少需要一年;此外,安世在功率器件领域拥有大量核心专利,若不慎侵权,国产企业可能面临法律纠纷。欧洲车企对国产品牌的信任度仍然偏低,宁愿等待意法半导体的交货,也不愿冒险使用未经长期验证的新产品。
展望未来,安世能否在一年内恢复正常运营仍是未知数。闻泰科技已启动法律救济,并在积极与荷兰政府沟通争取豁免,但荷兰的态度相当强硬,短期内重新获得实控权的可能性不大。即便恢复供货,特斯拉、比亚迪等已经在加速布局国产替代,订单转移的惯性一旦形成,安世的市场份额很可能从目前的约10%跌至5%以下。
更大的趋势是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区域化”。欧洲正加大本土芯片产能建设,大众与英飞凌合作在德国建厂;美国通过《芯片法案》吸引企业在本土布局;中国则在加速自主可控的半导体生态,扶持本土企业在车规功率芯片领域抢占先机。安世的被托管事件正是这场格局重塑的前哨——当技术和产能跨越国界时,政治安全的考量会把原本高效的全球分工撕成碎片。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短期内可能会看到新车交付延期、价格波动等现象;但从长远看,国产芯片的崛起将带来更多选择,提升供应链的韧性。对车企而言,只有把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和产能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在地缘政治的风浪中稳坐钓鱼船。安世的教训已经摆在眼前——供应链安全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