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宝马1系来了,但这次它不打算讨好所有人。
你敢信吗?一台长宽高不到4.4米、1.5T起步、还只卖欧洲和日本的两厢小车,居然敢挂着宝马标?更离谱的是,它0-100km/h加速只要4.9秒——这还是M135版本。没错,就是刚刚发布的第四代宝马1系。它没进中国,却让我忍不住想聊聊,因为它太“纯粹”了:纯粹地为窄街小巷而生,纯粹地保留两厢操控乐趣,也纯粹地告诉我们——宝马没放弃“小车”的执念。
外观:像美系?不,这是宝马的“小肌肉美学”
第一眼看到官图,我差点以为是雪佛兰或福特的新车。车头两条隆起的筋线像青筋暴起,配上凌厉的前大灯,攻击性拉满。但细看,还是那个熟悉的“双肾”——只是这次,两个格栅中间用镀铬条“假装”分开,两侧还加了倾斜饰条,视觉上更立体。这设计,说实话,比国内停掉的那款1系精神多了。
侧面是典型的两厢车比例:车顶微压,腰线和窗线双上扬,配上17或18英寸轮毂,动感十足。重点来了——M135车型配了“恶魔耳”后视镜,这可是M系列的专属彩蛋,一眼就能认出“不好惹”。尾部饱满得有点像X2,甚至带点SUV的敦实感。L型灯带辨识度高,鸭尾+扰流板提升运动气质。普通版隐藏排气还算克制,M135的双边四出+扩散器,直接宣告:小钢炮,我来了。
这车的设计语言,明显不是冲着“豪华大气”去的,而是想在城市里灵活穿梭的同时,还能让你在红绿灯起步时“露一手”。它不讨好加长L的审美,反而在小尺寸里榨出最大个性——这点,我给满分。
内饰:双联屏+无实体键,科技感是够了,但习惯吗?
坐进车里,第一反应是:这真是1系? 10.25英寸仪表+10.7英寸中控双联屏,iDrive 9系统,QuickSelect快捷操作——这配置,和3系、X5一个水准。整个中控几乎看不到按钮,空调、驾驶模式、灯光全靠屏幕点。搭配电子拨杆换挡,科技感爆棚。
但问题来了:开车时调个空调温度,你愿意伸手戳屏幕吗? 尤其是冬天戴手套,或者颠簸路面,误触风险不小。虽然有语音和旋钮备用,但习惯了物理按键的司机,可能得适应一阵。好在它配了哈曼卡顿音响、抬头显示、前排无线充电——这些配置在小车上出现,算是越级了。
我猜宝马的逻辑是:年轻人就爱大屏,谁还用手动按键? 可真买了车,每天通勤,谁来为“便利性”买单?这点,建议大家去实车体验下,别光看图。
动力与操控:1.5T轻混够用,2.0T才是灵魂
先说家用车型:120车型用1.5T+48V轻混,170马力,7.8秒破百。数据看着一般,但别忘了,这车整备质量估计不到1.5吨。城市代步,动力绝对够用,还省油。7速双离合换挡快,低速时会不会顿挫?暂无相关数据,但参考UKL平台前作,大概率调校偏舒适。
重头戏是M135:2.0T,300马力,4.9秒破百,配7速双离合+四驱系统。这性能,已经逼近一些性能车了。更关键的是——它还是两厢前驱/四驱平台,重心低,转弯灵活。在欧洲那种窄路、发卡弯多的街道,这种小车才是“路霸”。我试驾过老款1系,后驱版转向精准得像卡尺画出来的一样。新款虽转向前驱为主,但M135保留了驾驶乐趣,这才是宝马的“魂”。
有人问:轻混系统有用吗? 当然。48V能在启停、滑行时辅助发动机,降低油耗和排放,尤其在拥堵城市。虽然不能纯电跑,但对1系这种小车,轻混是性价比最高的电气化方案。
智能与安全:L2级辅助驾驶,但功能实用吗?
新车搭载L2级驾驶辅助,支持自动泊车、拨杆变道。听起来高大上,但实际体验如何?拨杆变道,也就是打转向灯后系统自动完成变道,在高速上确实省力。但城市快速路车流复杂,系统敢不敢变?反应灵不灵?需要进一步确认。
自动泊车对新手友好,但老司机可能觉得“太慢”。我更关心的是:系统能否识别中国式停车库的斜坡、窄柱、地锁? 虽然这车不卖国内,但技术趋势是一样的。L2级不是自动驾驶,司机必须随时接管——这点,我必须强调,安全无小事。
真实用户视角:欧洲小哥怎么说?
我在宝马论坛翻到一位德国用户的反馈:“我住在慕尼黑老城区,街道比车宽不了多少。1系能轻松掉头,停车不占位,油耗才6L。周末去山路,M135的四驱抓地力太强了,像吸在地上。” 这番话,精准点出1系的生存逻辑——不是空间大就是好,而是“合适”才是王道。
反观国内,很多人买车第一问:“后排能坐几个人?”“后备箱能放几个行李?”——于是,加长、SUV成了主流。不是1系不好,而是市场需求不同。就像有人爱吃麻辣火锅,有人偏爱清汤涮菜,没对错,只有适不适合。
竞品对比:它怕谁?
我们拿两款同级小钢炮对比:
奔驰A级(A200/A35)
同样前驱平台,A200 1.3T+,163马力,内饰豪华,但驾驶乐趣不如1系。A35性能强(306马力),但价格贵一截。1系赢在操控调校和M系列传承。
奥迪S3(两厢版)
2.0T,330马力,quattro四驱,性能更强。但价格高,车身也更大。1系M135性价比更高,更灵活。
结论:如果你要纯粹驾驶感+品牌+性能平衡,1系M135是稀有选择。普通版则适合追求精致出行的年轻人。
未来趋势:小车还有戏吗?
现在电动车当道,大家都在卷续航、智能座舱。但宝马坚持做燃油小车,说明市场仍有需求。尤其在欧洲,碳排放法规严,小排量+轻混是主流。而日本,K-Car文化盛行,小巧灵活是王道。
未来,这类小车可能会电气化,比如推出纯电1系。但三电技术如何塞进小车身?电池影响操控吗? 这都是挑战。目前看,轻混是过渡最优解。
回到最初的问题:全新宝马1系,你会买吗?
它不完美:空间小、国内买不到、内饰太“极简”。但它足够独特:两厢后味、M系列加持、精准操控、适合城市穿梭。它像一款“性格车”——不为所有人设计,只为懂它的人存在。
要是它真引进国内,你会为这份纯粹买单吗? 是选择更大的3系,还是这台灵活的小钢炮?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顺便说一句:我其实挺希望宝马能出个“中国特供短轴版”,保留驾驶乐趣,再加点后排空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最后提醒一句:无论开多强的车,安全驾驶永远第一。别在市区飙速度,那不是炫技,是玩命。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