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MPV要是没点“电”味儿,是不是就没人搭理了?
可偏偏,三菱那帮人,好像没收到这个电子化的“时代通知”。
他们在东京车展上,给Delica D:5动了个小刀,搞得我这个老车迷心头一热。
你说它改了啥?
前脸换了身新衣裳,轮眉硬是拓宽了二十毫米——这可是带着野性的宣告!
更实在的是,它把陡坡缓降这“保命符”给标配了,座椅也换成了防水绒布。
这哪里是为好看,分明是为“撒欢儿”准备的。
笔者的经验是,这种配置上的微调,往往指向了最核心的用途:去没铺好的路面上走一遭。
核心动力呢?
那台2.2升的柴油猛兽,匹配一台8AT,加上真正的分时四驱系统。
一百八十五毫米的离地净空,五点六米的转向半径。
这些数字,确实算不上参数表上的“顶流”,但它们组合起来,就是你在非铺装路段上,能稳住身形的底气。
这就像苏轼说的“不畏浮云遮望眼”,你得看清脚下的路,而不是被表面的光鲜迷惑。
咱们国内的MPV赛道,现在基本被“新势力”把持了。
理想、比亚迪,它们把MPV做成了移动的客厅,豪华感拉满。
可它们的四驱,说白了,就是个电子防滑的“花架子”。
没有低速扭矩的“劲儿”,没有分动箱的“骨架”,一旦遇到真麻烦,它就只能靠算法自救,那能行吗?
真要找个能硬碰硬的,也许只有南京依维柯的欧霸·山海。
三把差速锁,分时四驱,硬件配置是真够“硬核”。
可人家身份尴尬,归类于轻客一类,不在我们常说的乘用车谱系里。
这让很多真正需要它的人,望而却步。
在日本,Delica D:5早就超越了“工具车”的定义。
从千禧年开始,它就是露营爱好者的移动基地,轻度越野的得力伙伴。
空间够用,侧滑门电动,脚踏板也能自动伸缩,它卖的不是速度,是那种“生活可以随时切换场景”的自由感。
反观咱们这儿,MPV的宿命好像就是接送贵宾,或者接送娃。
现在露营热起来了,厂家们也小心翼翼地往SUV上加四驱,可往MPV里塞越野基因?
那简直是动了行业“祖制”。
我前阵子听一位常年跑川藏线的老司机抱怨,Delica这车,上下车比那些“大块头”SUV方便太多了,尤其对带孩子的家庭友好。
爬坡的劲儿,也比普通“面包车”强悍得多。
这种刚需,为什么就没人正眼瞧瞧呢?
海外的丰田海狮、福特途睿欧,四驱版本照样卖得不错。
国内呢?
大家还沉浸在“电动化就是智能天花板”的幻想里,仿佛只有屏幕越大,车才算进步。
欧霸的硬件基础是有的,但产品定位散得像一盘散沙。
如果郑州日产明年推出了NV200的插混版本,我敢断言,它只会是电控四驱的简单堆砌。
这跟D:5那种纯粹的机械信仰,靠柴油扭矩硬抗的风格,简直是两个世界的产物。
一个靠算法,一个靠蛮力。
最大的困境在于:在咱们现行的法规和大众习惯下,一辆不纯电、不主打花哨智能的“越野型MPV”,真的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吗?
它会不会因为“不合群”,最终只能落得个工具车的名头,连个正经牌照都难要到?
现在,总算有零星的目光开始聚焦到这种“能翻山,也能拉人”的车型上。
但这市场的胃口,还没完全被培养起来。
消费者真正想要的,也许是那种能装下全家人的梦想,同时又能征服崎岖路面的“移动堡垒”。
那么,谁来迈出这一步?
谁敢把这种“非主流”产品推向市场?
谁又愿意为这种更务实、更自由的生活方式买单?
Delica D:5就像是那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它在现代喧嚣的都市里,提醒着我们,真正的远方,需要更坚实的机械支撑,而不是一堆闪烁的指示灯。
用车社认为,咱们这一代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已经不再是单一维度的。
别只盯着那零点几秒的加速差距,把格局打开,也许你一直在寻找的那个多面手,就藏在这些被市场忽视的角落里。
这才是真正的“野心家”座驾,不是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