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圈奥迪就像一块欲盖弥彰的遮羞布,把奥迪——甚至整个豪华品牌——的窘迫展露无遗。
显然,我们不能以一次简单的品牌符号调整来理解上汽奥迪E5 Sportback的推出。而应该将其理解为传统豪华汽车品牌在市场变革浪潮下,为应对生存危机做出的艰难战略抉择。这背后,是奥迪乃至整个 BBA 阵营销量下滑、利润锐减、市场份额被挤压的现实困境。
奥迪们,正在迫切寻找新的出路。
BBA 在中国市场的颓势已十分明显。2025 年上半年,奥迪品牌在华销量 28.76 万辆,同比下滑 10.2%,市场份额跌落至个位数;宝马销量 31.8 万辆,同比下滑 15.5%;奔驰的品牌形象看起来最坚挺,但也未能逃脱销量下滑 14% 的命运,仅售出 29.32 万辆。在利润方面,数据更是触目惊心:奔驰全球净利润同比暴跌 55.8%,仅剩 26.88 亿欧元;宝马税后净利润下滑 29%,降至 40 亿欧元;奥迪虽然营收增长5.5%,但净利润下滑 37.5%,仅为 13.46 亿欧元。
无可辩驳的数据表明,传统豪华品牌依靠品牌溢价获取高额利润的商业模式,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依然如火如荼。
2025 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 696.8 万辆和 693.7 万辆,同比增长 41.4% 和 40.3%,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 44.3%,较去年同期提升 5.2 个百分点。
特斯拉、比亚迪等新能源车企极速狂飙,BBA却被这波新能源红利远远抛在了身后。
也是在这个背景下,无圈的“Audi”品牌诞生了。
这背后的目的其实不难猜测——看一看宝马在价格战中反复横跳的表现就知道了。本质上,奥迪希望在不影响主品牌溢价的前提下,以差异化策略切入新能源市场。
奥迪的核心逻辑,是试图平衡销量增长与品牌价值维护之间的矛盾。“四个圈” 承载着奥迪的豪华形象与高溢价能力,却无法维持住销量。而在新能源市场激烈的价格竞争中,直接降价无疑会损害高端定位。于是,奥迪选择推出无圈车型,曲线救国,派一个小弟出来打架。打赢了,我有面子,打输了,那是小弟输的,大哥底气不至于一下子丧失。
毕竟曾是中国市场最成功的官车代言人,奥迪还是比反复横跳的宝马精明多了。
但这也不过是品牌运营者的一点点小聪明。严重的逻辑悖论,注定会成为这个策略的绊脚石。
对于汽车这种高价值耐用品,品牌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既然顶着豪华车的名头,自然应该知道,品牌形象对于用户的购车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圈奥迪在品牌辨识度上远低于有圈奥迪,消费者很难将其与奥迪的固有形象建立联系。没有了四个圈的奥迪还是不是奥迪,我想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而无圈奥迪注定坎坷的更深层原因还在于,整个世界已经变了。
不只是豪华车,是整个世界。
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一个显著的变化,所谓的中产阶级,正在崩塌。
在过去可以靠穿着和logo区分的中产,正在加速滑落。一方面,尖端突出越来越严重,你不知道哪个地方突然冒出个神秘富豪轻轻松松就百亿千亿身价,另一方面,中产逐渐和底层扁平化成为一个阶层。过去那些专属于中产的所谓身份标签,正在失去他们的光环——其中就包括了BBA。
简而言之,开奔驰宝马,不再是一个身份的象征了。
这样来看BBA以及捷豹路虎等品牌的跌落,就显得顺理成章。除了价格实在太高压根不追求走量的品牌——劳斯莱斯或者法拉利——以外,人们对汽车品牌早已没有了敬畏之心。
你可能会因为有人开小米su7 ultra而觉得这小子有点骚啊,或者因为有人开尊界而觉得卧槽还真有人买这玩意?
但你不会对以上两者有什么敬畏——说不定还有点鄙视。
如今这个世界,雷军要给车主开门,李想要请卡车司机吃饭,李斌要在发布会上在车上跑马拉松,张勇要在直播间被周鸿祎贴脸开大。中产?比得过这些人有钱吗?
当品牌不再具有光环和标签的意义,那么,奥迪们自然会在残酷的堆料和价格大战中一溃千里。
所以,无圈的奥迪更像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挽尊。显然,这样的无圈奥迪只会是一种对中国市场的应激反应,而不会是一种全球战略。毕竟,在海外,奥迪依然是相当坚挺的豪华品牌。
在中国市场,无圈奥迪会成功吗?
我想还是有可能的,至少从设计上看,他有成功的潜质。但这种成功要看你如何理解。
如果无圈奥迪能够被市场认可,这当然是成功。但这样的成功打击的最大的应该不会是其他的品牌。同室操戈的结果,受伤最大的将会是有圈的奥迪们。毕竟,同样是奥迪,我干嘛不买便宜点的?
并且,这种打击还不只是销量层面。
市场的逻辑很可能是:无圈奥迪如果口碑好,那么与其买有圈奥迪,不如买无圈奥迪。而无圈奥迪如果口碑不好,那么证明有圈奥迪也应该不可信。
对有圈奥迪而言,横竖都是一刀。
最好的结局,就是无圈奥迪能够在新能源赛道站稳脚跟,而有圈奥迪继续守着燃油车的半壁江山。这能够最大可能帮助整个奥迪体系争取时间。
但四个圈光环的褪色,依然是必然的。
我想,奥迪的管理者们应该去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三年造车的米厂都能成功,奥迪电车却不行?为什么菊厂都能撑起品牌溢价,四个圈的奥迪却越来越撑不起?
这才是比弄出一个无圈奥迪更本质的问题。
关注我,可能会有些收获。
「 车 舆 志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