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气球,听起来就像是小孩儿过家家的玩意儿,实则是睿蓝汽车这段时间新鼓捣出来的一款纯电微型车。不过,说起来也是稀奇,本来这车还叫“蓝精灵”,名字挺萌,也不算难听,结果没上市就改成了“蓝气球”。大伙一听都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是不是准备蹭一波热度,又要做点新花样?可细琢磨吧,蓝精灵听起来还有点经典的味道,一改名蓝气球,这气氛直接松了,人都没啥兴致往下聊。
总归命名不过是壳,关键看车。蓝气球最近刚刚发布了官图,蓝成一片,其他颜色还没露面。外观看着啥新意没有,说是人体工学风格,还真是够“实用主义”的:小方块的车身,看着还真和吉利熊猫有点像,前脸直接走封闭路线,两个圆灯配个金属圆片,下面黑乎乎一大块,还整了个银杠子,这一杠子看着就知道是装饰,真要撞上去未必挡得住事。大体上,就是给你一种“我很努力想与众不同,但真没钱折腾”的感觉。
车身侧面就更简单了,板板正正的一块,看着像是害怕占空间似的,恨不得能塞就多塞点。单色,双色?厂家给你点自由度,愿意贴什么贴纸自己看着办。长度3100毫米,轴距2015毫米,仔细算下来,就这身板,真是在城市里拐弯抹角的时候有点小灵敏优势。停车也方便,别指望能有多大的车内空间。尾部造型延续这股“便当盒”风格,中规中矩,点睛的地方就是一个回字形尾灯,有点儿意思,也就这些了。整体造型,你说扎眼是不扎眼,说好看也谈不上,低调得很。
内饰上,看得出厂家想营造点温馨气氛,大把椭圆设计,反正不想做出太多棱角,生怕你碰着了。颜色有三种,清清爽爽。低配就干脆不上中控屏,给你留点想象空间,高配才给你加点科技感,日常用用是够了,指望啥豪华体验免谈。方向盘也不大,两辐的,看起来还算饱满,带点按键。换挡都用旋钮式,前面多出俩储物格,为你那些钥匙杂物提供了栖身之地。中控台和门板都是各种储物槽,确实实用,毕竟微型车本来就寸土寸金。
切到座椅这块,厂家省钱思路很明显。前排座椅薄得跟家里的折叠椅一样,短途坐着还行,真想开长途还是算了吧。后排能不能坐?能,就是尽量别折腾,和别的微型车差不多,空间紧巴巴。后备箱,被设计师挤压得几乎没了,只能放个背包。拿这车去拉货,根本不现实,买菜接娃接外卖勉强能生存。
动力部分,这车只提供单电机,最高30千瓦。现在就只说有一个续航210公里的版本,别想着它还会给你什么惊喜,至于以后厂家要不要再出个更长续航,那全靠他们心情。总体说来,也许厂家的想法是赶紧上线甩一波,至于市场表现嘛,心里估计有数。
徐徐道来,你会发现,这辆蓝气球其实没拿出什么像样的杀手锏。说突破性的亮点,没有。按部就班地做了辆能开的小车,控制了下成本,不求过分新颖,只求皮实耐用。可这年头竞争那么大,微型车市场本就快被挤爆,早有一帮元老扎好了根:你一个新来的蓝气球,名字都还没站稳脚跟,何谈能分得什么羹?除非直接拉低售价,拼个价格战,大家才会掏钱。但指望这点法宝,一旦价格没比人家便宜多少,消费者多半就震惊了一秒,然后就转头看别的车去了。
现在中国的消费者也不糊涂,便宜得离谱的车谁都知道风险在哪,功能体验、用车成本,都要考虑。蓝气球对比老车型没有新东西,续航和动力目前也看不出诚意,连名字都搞得像国产动画杂牌。有人说年轻人要买就是看个时尚、看个与众不同,但一辆全靠命名吸引注意的微型车,着实捉襟见肘。
其实从外观到底盘再到整车配置,这台蓝气球走得就是不冒险路线,连座椅和储物这些细节都是从成本考虑出的选择。可能厂家的真实想法未必是想跟主流车型正面硬刚,也许只是想在细分市场分杯羹——城市白领通勤?刚毕业的大学生?再或者家里有娃的主妇买菜用?都可以试试。
不过这类“小透明”车型要出头,光靠价格难。一个名字变来变去,姿态低调到尘土里,产品力也没见起色,厂家可能自己都没太大信心把它吹得更高。买的人,大概也就那一小撮:要么经济上没负担,出行用来游走于社区和超市之间;要么就单纯喜欢尝新,不怕踩坑。
说来说去,蓝气球的崛起之路大概率坎坷。外形、配置、续航,没哪个能让人眼前一亮;品牌底蕴有限,市场噱头不足;连广告都只有一点点零星动静,跟其他微型车的大力宣传相比,是打了一手闷牌。这车选在这个时间点上线,多少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意味。
事实摆在眼前,消费者没理由为一个急匆匆上线、连名字都带点“玩票”性质的小电动车买账。城市的道路上,蓝气球或许会偶尔出现,但大家路过的时候目光一瞥,大多不会留下记忆,说到底还是需要更厚实的产品力才行。
有时候,“气球”浮在半空,再怎么努力,也很难真正落到地上。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