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扣下芯片厂,全球车企慌了:库存只够撑两周

荷兰扣下芯片厂,全球车企慌了:库存只够撑两周

“高尔夫要停产,本田已停摆,芯片卡脖子比缺油还致命!”

10 月 30 日,路透社一则报道揭开了全球汽车业的新危机:荷兰政府搬出冷战时期的老法案强管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后,日产库存只够撑到 11 月初,本田墨西哥工厂紧急停产,大众正筹备停掉高尔夫生产线。这场被梅赛德斯 CEO 直指 “源于政治” 的芯片断供,让全球车企再次尝到供应链卡脖子的滋味 —— 而更戏剧的是,19 天博弈后局势突然反转,中国产能握着了话语权。

一、车企集体 “断粮”:库存告急有多惨?

要理解这场危机的杀伤力,先看几组扎心数据:

日产首席绩效官纪尧姆・卡蒂埃在东京直言 “这是个大问题”,公司芯片库存仅能维持至 11 月第一周,相当于餐厅食材只够撑到下周末,后厨已经开始翻冰箱底。本田更直接,10 月 28 日就暂停了墨西哥工厂生产,美国、加拿大工厂也在紧急调产,这是继疫情缺芯后首次大规模停摆。

欧洲车企的日子更难熬。德国媒体爆料,大众沃尔夫斯堡总厂的高尔夫车型即将停产,途观也难逃一劫,而宝马慕尼黑基地库存仅够撑两周。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发出警告:全行业都在 “吃库存”,但替代供应商建立库存至少要数月,这意味着寒冬才刚刚开始。连远在南美的巴西都慌了,政府官员直言 “两到三周内可能停产”。

为什么安世芯片一断,全球车企就 “瘫痪”?因为这家企业是车规级芯片的 “隐形王者”。作为闻泰科技 2019 年花 337 亿元收购的核心资产,安世在车规级 MOSFET 领域占全球 19% 市场份额,全球每 10 颗车规级功率芯片就有 7 颗产自其东莞基地,宝马、大众等欧洲车企超 12% 的车载芯片依赖此处供应。如今的汽车早已是 “芯片堆出来的移动电脑”,从车身电子到 LED 照明,从 ADAS 系统到电动化 powertrain,每一处都离不开这类基础芯片,断供堪比 “心脏停跳”。

二、闹剧始末:荷兰翻出 73 年前老法案,美国同步 “补刀”

这场危机的源头,是一场充满霸权色彩的操作。

9 月 30 日,荷兰政府突然冻结安世半导体全球 30 个主体资产,暂停中籍 CEO 职务,给出的依据竟是 1952 年出台的《商品供应法》—— 这部冷战时期的 “老古董” 初衷是战争时期保障物资供应,73 年来从未启用过。更巧合的是,前一天美国刚发布 “50% 穿透规则”,对闻泰科技这类 “实体清单” 企业的子公司追加管制,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 “美荷联动” 的戏码。

荷兰的算盘打得精:想借 “安全” 之名掌控芯片资产,却忘了安世的核心命脉早在中国。这家企业 70%-80% 的产能扎根中国,临港 12 英寸产线每月能造 2 万多片晶圆,东莞封测基地一年可处理 500 亿件芯片,荷兰总部更像个 “空壳办公室”。这种 “抢了招牌却没抢到工厂” 的操作,被业内调侃为 “偷了菜单却烧不出菜”。

中方的反制来得又快又准。10 月 3 日,商务部发布出口禁令,安世中国立刻停止对外发货,一场持续 19 天的断供潮就此开启。这招直接点中了欧洲的 “死穴”—— 欧盟 1/3 的成熟芯片依赖中国进口,没了中国产能,荷兰手里的 “资产” 瞬间变成废纸。

三、19 天反转:人民币结算破局,中国掌握主动权

就在全球车企焦头烂额时,10 月 23 日局势突然反转:安世中国宣布 “恢复供货”,但附加了两个改写游戏规则的条件:仅限国内市场,且所有交易必须用人民币结算。

这波操作堪称 “教科书级反制”。要知道,此前全球半导体交易 90% 以上用美元结算,美国常借美元清算系统 “卡脖子”,而人民币结算直接绕开了这种干预风险。更关键的是,安世中国区收入占全球近半,2025 年第三季度汽车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 26%,优先保障本土需求完全有理有据。荷兰政府这下彻底被动,经济大臣不得不主动致电中国商务部请求磋商,而闻泰科技更启动法律维权,索赔金额或达数百亿 —— 毕竟 2019 年的收购协议白纸黑字,单方面冻结资产纯属违约。

那些此前嘴硬的车企也悄悄转变态度。梅赛德斯 CEO 康林松不再喊 “寻找替代方案”,转而强调 “需要政治途径解决”,还感慨 “一辆汽车的零件来自各大洲,供应链经不起贸易摩擦折腾”。美国咨询公司亚瑟・迪・里特尔合伙人克劳斯・施密茨直言不讳:“企业和政府最终都得跟中国坐下来谈,现在美国都在偷偷协商。”

四、行业变局:欧洲陷入两难,国产替代迎窗口期

这场芯片博弈,早已超越单一企业的范畴,正在重塑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

1. 欧洲成 “夹心饼干”,左右为难

荷兰咨询机构 ChinaGeopolitics 创始人弗兰斯 - 保罗・范德普滕的话戳破了欧洲的窘境:“无论做什么都会受损”。安全上仰仗美国,只能跟着搞管制;经济上依赖中国产能和市场,断供后车企停产、工人失业,德国经济部急着 “与中国合作保利益”。欧盟虽在搞应急计划,想建战略储备中心、多样化供应商,但官员也承认 “没有快速解决方案”—— 芯片工厂不是搭积木,一条 12 英寸产线从建厂到量产至少要 3 年,投资超百亿美元,短期内根本补不上缺口。

2. 国产替代加速 “上车”

安世风波意外给国产芯片打开了窗口期。闻泰科技启动 “中国区自救”,拉通国内供应链,虽然技术转移、客户认证仍有难度,但已让车企看到 “中国备份” 的重要性。比亚迪半导体的车规级 MOSFET 出货量同比增长 40%,斯达半导的 IGBT 模块打入大众供应链,这些企业正在填补空白。

对下游车企来说,“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 成了共识。长城汽车宣布将车规级芯片采购量的 20% 转向国产供应商,吉利联合紫光国微开发定制芯片,就连大众也加速与中芯国际的合作。有车企采购负责人坦言:“以前觉得国产芯片不靠谱,现在发现稳定供应才是硬道理。”

3. 人民币国际化再下一城

安世中国的人民币结算要求,在半导体这个美元主导的高科技领域开辟了 “试验田”。这不是个例,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芯片进口中人民币结算占比已从去年的 5% 升至 12%。当全球车企都需要中国产能时,用人民币买单就会从 “可选项” 变成 “必选项”,这才是最硬核的话语权。

荷兰扣下芯片厂,全球车企慌了:库存只够撑两周-有驾

结语:供应链的底气,从来不在法案里

荷兰强管安世半导体的闹剧,给全球产业链上了生动一课: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下,芯片供应链早已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用冷战思维搞 “脱钩断链”,最终只会反噬自己。

19 天的博弈证明,供应链的主动权从来不在 73 年前的老法案里,而在实实在在的产能和市场中。当中国握着全球近八成的车规级功率芯片产能,当中国市场占全球汽车销量的 30%,谁想卡脖子,就得先掂量自己的损失。

对车企来说,这场危机是警示:依赖单一来源迟早要 “翻车”,多元化、本土化供应链才是生存之道。对中国半导体产业来说,这是机遇:用稳定供应建立信任,用技术突破打破垄断,才能真正摆脱 “卡脖子” 的焦虑。

毕竟,在芯片这个关乎工业命脉的领域,从来都是 “谁能造得出、供得上,谁就有话语权”。荷兰的老法案终会过期,但全球产业链对稳定的追求,永远不会过时。

#热点观察家#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