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市场降价,销量难增,经销商利润跳水

如今的汽车市场,就像是一场打折促销的马拉松,大家都在拼命降价,结果谁都没能跑赢自己。这不是笑话,而是现实——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最新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全国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大多数汽车经销商的日子并不好过,风光背后满地鸡毛。

汽车市场降价,销量难增,经销商利润跳水-有驾

表面上看,汽车消费因为置换政策小有回暖,热闹不减。但热闹是热闹,里子却异常寒冷。厂家和经销商在市场上刺刀见红,为了抢占销量,降价大战连番上演。可惜,销量虽然涨了,利润却消失得比老鼠见猫还快。更堵心的是,价格倒挂——也就是卖车的钱还没进,已经赔进去一大截。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越卖越亏,经销商的资金流转陷入泥潭。恶性循环之下,整个行业像得了“流通病毒”,到处传染。

别以为是个别水土不服,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只有三成经销商完成了销售目标,剩下大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目标完成率低于七成的占近三成,勉强接近目标的也超过四成。品牌之间的内卷也严重,豪华品牌勉强能喘口气,合资、自主品牌则在泥沼中挣扎。

而真正让人扎心的是价格倒挂现象,高达74%的经销商卖的车低于进货价,这不是买卖,是做慈善。差不多一半经销商价格倒挂超过了15%。表面上大家都在卷,实则都快卷“出殡”了。传统燃油品牌首当其冲,新车业务亏损成了常态。结果,今年上半年,汽车经销商的亏损率已经逼近53%,往年还常被嘲的躺平,到了现在成了生存方式,真正赚钱的比例不足三成。

对比来看,新能源独立品牌还算有点生气。数据显示,这类经销商的盈利比例约43%,而传统燃油品牌只有可怜的25%。新车毛利成为一道分水岭:传统经销商新车毛利为-22.3%,看着数字都觉得心疼。新能源品牌新车反而能赚点钱,售后和金融保险也贡献了可观的毛利。在此大势之下,经销商们靠售后与金融保险“苟延残喘”。没有点金融和维保收入,光靠卖新车只能赔本赚吆喝。

再看金融,原本新车购车金融渗透率有助于缓解资金压力。但是2025年上半年,这一比例也下滑不少,从69%跌至62.8%,就连钱也不愿意跟着车跑了,经销商的手头更加紧张。

经销商内部早已怨声载道,对厂家满意度只有64.7分,比去年底下降十余分。失望的根源并不复杂,新车价格倒挂加剧,利润空间被榨得干干净净。资金压力像座大山,压得经销商随时可能喘不过气。库存一旦超警戒线,现金流立马告急,变成“拆东墙补西墙”的日常。有人问,为什么库存在这波行情里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倒也简单,因为只要库存高一点,回款慢一点,前面的资金黑洞就会无限放大,最后老板亲自“反向催债”。

厂家那边也不是没努力,返利政策五花八门,基础、模糊,组合拳全上。可惜,这些返利全无透明度,模糊返利占了主流,经销商如同瞎子点灯——心里没底。常规返利周期2—3个月,有的甚至拖到季度甚至半年。更离谱的是,绝大多数返利都不是直接打进账户,而是“部分现金、部分提车款”一锅炖,最后返利成了画饼,真正能灵活使用的钱少得可怜。

售后业务本应成为利润的港湾,现实却是一地鸡毛。客户进场台次持续下滑,厂家却硬性提高配件销售指标,还把配件价格提高,就像要在沙漠里种水稻一样天真。消费者自然用脚投票,售后满意度听天由命;而厂家对于二手车业务支持不到位,新车价格波动又牵连二手车价格,做生意仿佛炒股,亏多赚少,最后大家都变成“短线客”。

汽车市场降价,销量难增,经销商利润跳水-有驾

有句老话,羊毛出在羊身上。厂家和经销商争夺的,不只是利润,还有各自的生存权。现在的返利政策像极了“纸上谈兵”,花样翻新,实际兑现难上加难。经销商只能呼吁厂家“人性化改革”,大家一条绳上的蚂蚱,没必要互相折腾。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也只能建议厂家简化考核、缩短返利周期、取消返利限定。要是意见有用,说不定明年还能有人愿意继续卖车。否则,当经销商“越卖越穷”成常态,这场降价马拉松,也难保不会直接换成“退市大逃杀”。

汽车市场降价,销量难增,经销商利润跳水-有驾
汽车市场降价,销量难增,经销商利润跳水-有驾
汽车市场降价,销量难增,经销商利润跳水-有驾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