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亿美金订单砸向LG,国产电池真被嫌弃了?

43亿美金砸向LG,中国电池真被"嫌弃"了?

韩国LG新能源被曝豪掷43亿美金(约合人民币300多亿)签下巨额储能电池供应订单,供应周期覆盖未来三年。

中国电池技术领先全球,咋还有人舍近求远?

但真相真这么简单?

43亿美金订单砸向LG,国产电池真被嫌弃了?-有驾

车企为啥放着中国电池不选,非要砸钱给LG?

这次43亿美金的订单主角,虽然LG新能源没有公开透露客户身份,但知情人士爆料称是特斯拉。这可不是什么电动汽车电池订单,而是实打实的储能系统电池采购协议。LG新能源这次主推的是磷酸铁锂电池,专门供应特斯拉的储能业务。

为啥说这事儿有意思?

咱得先搞清楚储能市场和电动汽车市场完全是两码事。储能系统对电池的要求跟电动汽车差了十万八千里——电动汽车追求的是能量密度高、充电快、续航长,而储能系统看重的是安全稳定、成本低、寿命长。特斯拉选LG的核心原因就俩字:靠谱。

北美储能市场正在疯狂增长。随着数据中心AI训练需求暴涨,电网对储能系统的需求起飞。LG新能源早在2020年就在美国密歇根州建了工厂,本地化供应链成熟得很。

而且人家和特斯拉合作多年,从Model 3时代就开始深度绑定,双方连生产线调试都磨合了无数轮。

中国电池不是不行,宁德时代全球市场份额38%,比亚迪16%,两家加起来就是半壁江山。但问题来了,特斯拉这次要的不是"最先进"的技术,而是"最合适"的方案。储能系统要求的是24小时不间断稳定运行,容不得半点闪失。

LG新能源在美国本土生产,运输距离短,供应链稳定,出了问题响应速度快。美国《通胀削减》对本土制造的电池有巨额补贴,特斯拉用LG在美国生产的电池,能享受税收优惠。而中国电池厂虽然技术牛逼,但在美国建厂进度比LG慢了好几拍。

宁德时代德国工厂2023年才投产,美国工厂还在规划中。

在这种情况下,特斯拉选择LG完全是理性的商业决策。

说白了,这波选择哪是"技术不行",根本是"需求错配"。特斯拉要的不是能跑1000公里的电池,而是能安安稳稳储存电能、价格合理的大容量电池包。LG恰好卡准了这个点,提供的磷酸铁锂电池方案成本低、安全性高,正好契合储能市场的需求。

43亿美金订单砸向LG,国产电池真被嫌弃了?-有驾

LG电池到底有啥"独门绝活"?

中国电池真被比下去了?

很多人一听"LG赢了大单",第一反应是:"他们的电池是不是比中国强?"

但真要拆开技术看,答案可能让你大跌眼镜。

LG新能源这次签的43亿美金订单,说到底就是磷酸铁锂电池供应协议。磷酸铁锂这个技术路线,说起来还是中国电池厂的拿手好戏。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就是磷酸铁锂技术的集大成者,宁德时代的CTP无模组技术也把磷酸铁锂的成本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那LG新能源到底牛在哪儿?

说穿了就是"因地制宜"四个字。人家没有盲目追求高镍三元那种能量密度极限,而是踏踏实实做磷酸铁锂的本土化生产。LG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工厂已经开始量产磷酸铁锂电池,能就近供应特斯拉的储能项目。

数据对比一下就清楚了。中国电池厂的磷酸铁锂电池成本确实更低,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已经突破255Wh/kg,比亚迪刀片电池的安全性更是业内标杆。但LG新能源胜在"定制化服务"。

43亿美金订单砸向LG,国产电池真被嫌弃了?-有驾

人家针对特斯拉储能系统的具体需求,开发了专门的电池规格和BMS系统,在美国本土就能提供从电芯到系统集成的一条龙服务。

技术路线上,LG新能源其实也没闲着。虽然他们在固态电池上起步比较晚,原本计划2026年量产的聚合物固态电池已经推迟到2030年,但人家在高镍四元电池(NCMA)技术上确实有两把刷子。这电池加了铝元素的四元电池,能量密度能达到300Wh/kg以上,而且热稳定性比传统高镍三元更好。

不过说到成本控制,中国电池厂还是碾压级别的存在。同样容量的电池包,中国产的成本比LG低15%-20%。这主要因为中国掌握了从锂矿开采到正极材料生产的完整产业链,而LG新能源在原材料采购上还得依赖中国供应商。

去年12月,LG新能源还和中国龙蟠科技签了100亿元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采购协议,可见中国在电池材料供应链上的优势地位。

那为啥特斯拉不选中国电池?

除了前面说的本土化优势,还有个隐藏因素:标准差异。美国储能市场对电池的安全认证要求极其严苛,UL9540A标准比中国的GB标准更加复杂。LG新能源在美国深耕多年,对当地的认证流程烂熟于心,而中国电池厂要进入美国储能市场,光是过认证这一关就得花不少时间和金钱。

说到底,LG赢在"针对性适配",而不是"全面碾压"。中国电池在技术创新速度和成本控制上仍是全球标杆,但在某些细分市场的本土化服务上,确实还有提升空间。

车企选LG不选中国电池,真的是"打脸"国货吗?

这事儿真要深挖,就会发现:"选谁"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而是"谁更合适"的综合判断。

得搞清楚一个事实:全球电池市场本身就是分层的。特斯拉Model 3/Y走量车型,用的就是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主打性价比。而保时捷Taycan豪华电动车,用的是LG或松下的高能量密度电池,追求极致性能。

这次LG赢得的43亿美金储能订单,本质上是因为特斯拉储能业务需要的是"大容量+高安全+低成本"的组合,而LG的本土化方案正好匹配需求。

数据显示,2024年1-7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中,中国企业占据了前十中的六个席位,宁德时代以163.3GWh稳居第一,比亚迪以69.9GWh位列第二。

说明什么?

中国电池在全球市场的统治地位根本没有动摇。

但中国电池的"出海瓶颈"确实存在。虽然宁德时代、比亚迪在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第二,但海外建厂进度确实比LG慢了半拍。LG新能源早在2018年就在波兰、美国布局工厂,而中国电池厂大规模海外扩产是这两年才加速的。

宁德时代德国工厂2023年才投产,美国工厂还在审批阶段。

欧盟通过的《关键原材料》要求,到2030年关键原材料消耗量中至少40%要在欧盟内加工,依赖单一第三方市场的比例要降到65%以下。这倒逼欧美车企优先选择在当地有完整产业链的供应商。LG新能源在欧美的工厂布局,正好卡准了这个窗口。

美国方面,《通胀削减》对电池产业的补贴力度空前。在美国本土生产的电池每千瓦时能拿到45美元的税收抵免,这对特斯拉成本敏感的企业来说诱惑力巨大。而中国电池厂要享受这个红利,就必须在美国建厂,但审批周期和风险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

从技术角度看,储能市场和电动汽车市场的需求完全不同。储能系统要求电池能在固定位置安全运行20-30年,对能量密度的要求相对较低,但对成本和安全性极其敏感。磷酸铁锂电池正好契合这个需求,而LG新能源在这个细分领域的本土化服务能力确实比中国电池厂更强。

深度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43亿美金订单与其说是"中国电池不行",不如说是"全球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中国电池在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上是"六边形战士",但在某些特定场景下,本土化服务商的优势更加明显。这恰恰说明了全球电池产业链正在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43亿美金订单砸向LG,国产电池真被嫌弃了?-有驾

"中国电池技术领先,为啥还拿不下高端订单?"

这个问题问得有意思。得澄清一个概念:这次LG拿到的43亿美金订单主要是储能电池,不是电动汽车电池。储能市场和汽车市场的游戏规则完全不同。

在电动汽车市场,中国电池厂依然牢牢占据主导地位。特斯拉Model 3用的是宁德时代电池,蔚来、理想、小鹏等造车新势力更是清一色的中国电池。

技术领先不等于需求匹配,这是很多人搞混的地方。宁德时代的凝聚态电池能量密度达到500Wh/kg,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安全性全球领先,但储能客户要的不是这些。他们要的是在一个集装箱里安安稳稳运行十几年,成本还得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LG新能源恰好在这个细分需求上做得更到位。

"LG赢了这一单,会不会让中国电池掉队?"

短期看确实是挑战,但长期看反而是动力。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预计超过150GWh,而LG这次签的43亿美金订单大概对应50GWh左右的容量,只占全球储能市场的三分之一。

中国电池厂在储能领域也不是吃素的,比亚迪中标了沙特12.5GWh储能项目,宁德时代拿下了阿联酋19GWh储能订单。

中国电池的优势在于全产业链控制。从锂矿开采到电池回收,中国企业基本实现了全链条覆盖。LG新能源虽然在美国有工厂,但核心材料还得从中国采购。

去年LG和龙蟠科技签的100亿元正极材料订单就是最好的证明。

43亿美金订单砸向LG,国产电池真被嫌弃了?-有驾

"以后买电动车是不是得看电池品牌?"

这个担心完全没必要。普通消费者买电动车,主要考虑的是安全性、续航里程和价格,而不是电池品牌。家用电动车对电池的要求主要是安全可靠、性价比高,中国电池在这方面依然是全球标杆。

比亚迪刀片电池的针刺测试、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的快充能力,都是实打实的技术优势。

真要追求极致性能的豪华车,确实可能选择LG或松下的高能量密度电池。但这个市场本来就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欧美高端车型上。对于占市场主体的中低端电动车来说,中国电池的性价比优势依然明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