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司机都搞错了:跑高速先“报废”的,根本不是发动机

讲真,每次一到节假日,我朋友圈里就跟上演公路惊魂片一样,主角不是堵车,也不是奇葩司机,而是一种叫“发动机焦虑”的赛博幽灵。总有朋友,比如老王这种典中典的中年男人,开着他那台刚过磨合期的SUV,在高速上跑了不到俩小时,就开始神经兮兮地问副驾的老婆:“诶,你说咱这车是不是得歇会儿?发动机一直转,会不会原地飞升啊?”

90%的司机都搞错了:跑高速先“报废”的,根本不是发动机-有驾

他老婆看他的眼神,就像在看一个刚从侏罗纪公园穿越过来的原始人。

这事儿吧,特魔幻。你花二三十万买个车,车企把什么8155芯片、激光雷达、零百加速吹得天花乱坠,结果你开上高速,最关心的居然是一个上世纪拖拉机才会遇到的问题——发动机会不会“累死”。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复古主义精神,一种对现代工业文明赤裸裸的不信任。车企看了想流泪,发动机听了想罢工。

90%的司机都搞错了:跑高速先“报废”的,根本不是发动机-有驾

根源在哪?在思想钢印。在咱们父辈那一代,开个桑塔纳跑一趟长途,跟唐僧西天取经似的,九九八十一难,其中必有一难叫“开锅”。发动机热气腾腾,白烟缭绕,车主拿着蒲扇在旁边扇风,场面搞得跟太上老君炼丹一样。这个画面,就像一个压缩毛巾,被泡在了几代人的记忆里,一遇到高速就迅速膨胀,把你的理智挤得稀碎。

但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是连冰箱都会自己制冰的年代了。你车里那颗钢铁心脏,早就不是吴下阿蒙了。人家有完整的一套“内循环修仙系统”,什么强制水冷、电子风扇、节温器、散热器,跟金钟罩铁布衫似的。你在高速上跑到120,迎面吹来的风对它来说,简直就是夏天吃冰棍,爽得飞起,散热效率比你在市区里走走停停堵成狗的时候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你以为你在心疼发动机,实际上,发动机看你,就像一个浑身肌肉的壮汉,看着一个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心里直犯嘀咕:“大哥,你行不行啊?我这刚热完身,你就要躺下了?”

90%的司机都搞错了:跑高速先“报废”的,根本不是发动机-有驾

所以问题的本质被偷换了。真正脆弱的,根本不是那个由成千上万精密零件组成的工业奇迹,而是你,没错,就是驾驶位上那个血肉之躯。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对此深有体会。连续开三个小时车,我的腰,我的脖子,我的前列腺,都在通过一种神秘的生物电信号向我的大脑抗议。我的反应速度会从5G掉到2G,看旁边的车道都开始出现重影,脑子里唯一的想法就是找个服务区,来一碗25块钱的豪华版泡面。说真的,服务区那25块钱一碗的泡面,有时候比什么米其林都香,可能就是饿的。

国家规定“连续驾驶4小时,休息不少于20分钟”,你以为这是保护车辆的?拉倒吧,这是人道主义救援,专门拯救你这种处于“赛博梦游”边缘的灵魂。你以为你是头文字D,实际上你就是个需要定时充电的扫地机器人。你的精神状态,才是全车最需要OTA升级的固件。

别TM犟了,累了就去睡!

所以每次看到有人在服务区,人下来了,车不熄火,说是为了给涡轮散热,我就觉得特别行为艺术。这个动作,成了很多老司机之间心照不宣的“接头暗号”,仿佛在说“兄弟,你很懂哦”。是是是,你很懂,你懂到连自己眼皮都快打不开了还在关心涡轮的幸福。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哦不,你爱过一个零件的时候,你就懂了。

当然,我不是说车可以完全不管。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自己像个汽车说明书的翻译官,但又想加点骚话。如果你仪表盘上的水温报警灯突然开始蹦迪,那你最好立刻、马上找个安全的地方停车。那不是发动机在跟你开玩笑,那是它真的心态崩了,准备给你表演一个原地爆炸。但你别傻乎乎地直接拿矿泉水往上浇,那等于给一个刚跑完马拉松的人直接灌一肚子冰水,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过来。

90%的司机都搞错了:跑高速先“报废”的,根本不是发动机-有驾

正确的操作是,让它怠速运转一会儿,打开引擎盖,物理散热。但大多数情况下,你根本看不到这一幕。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相信工程师,他们拿着比你年薪高几十倍的工资,就是为了让你这种小白,可以安心地把油门踩到底。

所以,别再问发动机需不需要休息了。它不需要。它强壮得像一头公牛,它渴望的是星辰大海,是G7高速的尽头。

它唯一需要的,是你别在它跑得正爽的时候,因为自己怂了,就一脚刹车把它憋回服务区。你该休息,不是因为它累了,而是因为你废了。下车,活动活动你那快要生锈的腰,看看远方,想想自己为什么这么累,是因为生活,还是因为开车。

想通了,你就悟了。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