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偷走的不是一个备胎,而是我们最后的安全感

讲真,关于新车为啥没备胎这事儿,我一开始也天真了。

车企偷走的不是一个备胎,而是我们最后的安全感-有驾

我以为是技术进步了,是产业升级了,是我们马上就要开上飞行汽车,轮胎这种长在地上摩擦的东西马上就要被淘汰了。

直到我朋友提了台新势力,开了小半年,有天心血来潮想看看他的后备箱,结果打开一看,除了一个不知道干啥用的泡沫格子,底下光溜溜一片,像被狗舔过一样干净。他当时就懵了,打电话给销售,销售在那边支支吾吾半天,最后来了一句:哥,现在都这样,新潮流。

我朋友心态当时就爆了,什么叫新潮流?我花几十万买个铁疙瘩,你连最基本的物理外挂都不给我配一个?这不是减配,这是直接把我最后的安全感给偷家了。这不叫潮流,这叫不装了,摊牌了。

车企取消备胎,表面上给你的理由一套一套的,听起来比大学教授的论文还严谨。

车企偷走的不是一个备胎,而是我们最后的安全感-有驾

他们会先给你上数据,说国内备胎年使用率只有7%,一百个人里一年到头只有七个人会用。你看,大部分人都不用,这玩意儿放着就是个累赘,占地方,还增加油耗电耗,不环保。

车企偷走的不是一个备胎,而是我们最后的安全感-有驾

诶,这话说得是是是,听起来特别有道理。就像说我们大部分人一辈子也用不上一次消防斧,所以大楼里是不是可以不配了?大部分人开车一辈子也没遇到过安全气囊弹出来,那玩意儿是不是也可以省了?

这套逻辑,典中典了属于是。用低概率事件的发生率,去偷换概念,抹掉这个低概率事件一旦发生,后果有多严重的本质。坏了,菜了,三体人看了这套逻辑都得气活了,直接开着水滴就过来了。

车企偷走的不是一个备胎,而是我们最后的安全感-有驾

然后他们会跟你算经济账。一个备胎,加上千斤顶扳手,一套下来少说五百,多则一千五。一家车企一年卖个几十万辆车,你算算这是多少钱?几个亿啊朋友们!这可不是小钱,这是能让财报上的数字发生质变的真金白银。

所以别扯什么用户用不上了,本质就是两个字:省钱。

如果说之前车企还在那儿抠抠搜搜,搞点什么“环保材质”内饰,换个小点的电池,那都是小打小闹。取消备胎,这叫什么?这叫掀桌子。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在成本控制这场修仙渡劫里,备胎就是最好拿来祭天的那个“道友”。

尤其是新能源车,这事儿就更魔幻了。

新能源车主,天生就带有一种原罪,叫“续航焦虑”。车企为了治好你的病,想尽了办法,加大加大加大电池,优化优化优化风阻。然后他们突然有一天开窍了,悟了:一个备-胎-它-很-重-啊!

一个全尺寸备胎加工具,小一百斤,跟后座上常年坐着一个瘦溜的姑娘似的。拿掉它,续航立马“噌”地一下就上去了。你看,续航给你搞上去了,你开不开心?你高不高兴?

至于你扎胎了怎么办?那是你的问题,不是我们产品的问题。

车企偷走的不是一个备胎,而是我们最后的安全感-有驾

而且,电池把底盘占满了,确实也没地方放了。这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逻辑闭环:我们为了给你更长的续航,用了更大的电池,所以没地方放备胎了,而取消备胎又能给你增加续航。

就问你怕不怕?太阳都要一个趔趄。这套左右互搏的组合拳打下来,你除了说666,还能说啥?

当然,车企也不是魔鬼,他们把你的物理外挂没收了,总得给你点精神补偿。于是,一系列看似高科技的“替代品”就粉墨登场了。

第一个叫补胎液+充气泵。一个胶水瓶子,一个打气筒。听起来好像很科学,小洞一扎,液体进去,自动凝固,气一打,又能跑了。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第一次在高速上经历这玩意儿的时候,差点没给整破防。那天还下着雨,我看着轮胎上那个不大不小的口子,把那瓶金贵的补胎液挤进去,然后眼睁睁看着白色的液体混着雨水和气泡,从口子里“噗噗”往外冒,像是在对我进行一种无情的嘲讽。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像个小丑,而这套工具就是我的红鼻子。

这玩意儿就是个彻头彻尾的笑话!它只能处理钉子扎的那种小孔,稍微大一点的口子,或者最要命的胎壁损伤,它就是个屁。说真的,我甚至觉得我妈给我后备箱塞的那箱矿泉水都比这套补胎工具有用,至少渴了能喝。

第二个叫防爆胎,学名叫“泄气保用轮胎”。听着更牛了,就算没气了,也能以80公里的时速再跑个几十公里。这不就是金钟罩铁布衫吗?

但大哥,你知道这玩意儿有多硬吗?开起来那胎噪,那颠簸,跟你直接把轮毂按在地上开没啥区别。而且,一旦真的需要换,价格能让你哭晕过去,很多小地方的修理厂根本搞不定。你以为是金钟罩,其实是七伤拳,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最后一个,也是他们最喜欢说的,叫“道路救援”。一个电话,我们的人就开着任意门来救你了。

听起来很美好,是吧?但你有没有想过,你扎胎的地方,一定有信号吗?在那些山路十八弯的国道上,在穿越无人区的旅途中,你的手机连给家人报平安的信号都没有,你指望打通救援电话?

就算你人品爆发打通了,你知道要等多久吗?两个小时起步,上不封顶。节假日高速上,人家可能得先修仙,再御剑飞行才能到你身边。

所以你看,这些所谓的替代方案,本质上是一种责任转移。车企把原本属于自己的、提供一个可靠产品的责任,转移给了补胎液的化学工程师、防爆胎的材料学家,以及你手机信号的运营商。他们不是在造车,是在给你定制一个必须依赖他们的精美牢笼。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车企想得太坏了。但转念一想,他们可能比我想的更坏。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深刻的用户筛选。

为什么有些品牌敢这么干?因为他们知道,会买他们车的人,根本不在乎。

对于特斯拉、奔驰、甚至苹果的用户来说,他们买的不是一个工具,是一种信仰。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备胎?那是汽油车的古董玩意儿。我的车是通往未来的门票,是极简主义的艺术品,你怎么能用备-胎-这-种-粗-鄙-的-东-西来玷污它?

对他们来说,取消备-胎,不是减配,是进化。是和旧时代的切割。你跟他们聊实用性,他们跟你聊价值观。你跟他们聊安全感,他们跟你聊生态圈。这就是品牌玄学,不讲道理,但它就是能让用户心甘情愿地为这种“不便”买单,甚至主动去维护这种“不便”的合理性。

所以,最终的问题不是我们该怎么办,而是你得想明白,你到底是谁。

如果你就是个城市通勤的上班族,两点一线,公司到家,周围五公里内有八个修理厂,那没备胎就没备胎吧。反正你最大的越野场景,可能就是上个马路牙子。

但如果你心里还有那么一点点不安分,还想着去看看远方的草原和雪山,还想在某个周末心血来潮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那么,备胎对你来说,就不是一块橡胶,一个铁圈。

它是一种承诺,一种工业时代最后的、朴素的、可靠的承诺。它告诉你,无论科技怎么发展,无论营销怎么忽悠,当你在荒郊野外陷入绝望时,后备箱里总有那么一个沉默的、可靠的、能让你靠自己双手动起来摆脱困境的最终方案。

它的消失,不是一个零件的取消,而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一个允许你“自救”的时代,正在被一个强制你“求救”的时代所取代。

而代价,就是要你交出自己最后的那点安全感,去给车企的财报,换一点更好看的“香火钱”。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