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汽车圈的朋友肯定都注意到了,这个十月的新能源车圈那叫一个热闹。2025年10月20日左右,蔚来创始人李斌在内部讲话中强调,接下来70多天,公司必须实现Q4单季度盈利。这话一出口,评论区直接炸锅,有人说蔚来自2019年被骂"最惨车企"到现在,终于要翻身了,也有人调侃说其他新势力要连夜改PPT。
这可不是什么闲言碎语。现在新能源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到了最白热化的阶段。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继续优化定价抢占份额,比亚迪靠着全系列产品布局,月销接近40万辆,连后来者小米SU7累计交付都已经超过25万辆。而蔚来呢,过去六年累计亏损超过1093亿,账上现金储备约420亿,虽然2025年二季度毛利率转正了,但净利率仍在亏损。
更紧迫的是,蔚来每年的研发投入还要维持在100亿以上,主要投向换电技术和智驾系统。如果一直不盈利,光靠融资根本撑不住。所以李斌这次不是在讲故事,而是真的被逼到了悬崖边上。今天咱就来扒一扒,这70天里蔚来到底打算怎么"搏命"。
第一部分:70天盈利目标,蔚来到底押注了什么"杀手锏"?
在2025年10月20日左右的内部讲话中,李斌公布了具体计划。从10月中旬到12月底这70多天里,蔚来要通过降本、提效、冲销量三管齐下,实现Q4单季度盈利。李斌直言不讳地说,如果说今年蔚来只做一件事或只有一个目标是什么,那就是今年四季度要盈利。
更关键的是,李斌反复强调,这个盈利要靠"多卖车"实现,而不是仅靠砍费用。这句话很重要,因为它透露了蔚来的真实逻辑。以前人们总以为蔚来是靠烧钱堆销量,现在要改成靠卖好车赚钱。这不是简单的转变,这是整个商业逻辑的翻新。仔细看蔚来的"作战图",才发现人家真不是空口说白话,而是有真实的动作支撑。
最关键的"三板斧"到底是啥?先看第一斧。
第一斧:砍掉"烧钱大户"——换电站补贴调整。
过去蔚来为了推广换电模式,给用户免费换电、免费加电,这一项每年的补贴就超20亿。2025年4月,蔚来调整了新购车用户的免费换电政策。这个调整很关键,新购车用户每月免费换电次数从原来的6次,调整为4次,超出的按市场价收费,大约每次180块钱。老用户也没有完全落下,推出了"付费升级包",每年多交980块就能保留原权益或者获得积分补偿。
这一刀砍下去,预计单季度能省下显著成本。有人吐槽这是蔚来"抠门",但李斌算过账。他发现目前蔚来换电站日均使用率只有40多个点,很多用户一年也用不上几次免费换电。与其让资源白白浪费,不如把钱花在刀刃上。这个逻辑说得通,因为它不是在伤害真正的用户体验,而是在优化资源配置。
第二斧:供应链"极限压价"。
2025年9月底,蔚来采购团队被曝"集体出差"。这不是去旅游,而是跑到宁德时代、博世这些核心供应商的工厂去"谈价"。据内部人士透露,蔚来要求电池包成本再降12块钱,芯片采购价压低8块钱,甚至连座椅皮革、车窗玻璃这些小零件都要重新议价。
为啥能这么硬气?因为2025年蔚来销量终于稳住了。到了2025年9月,蔚来单月交付34749辆车,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接近六成。第三季度整个季度交付87071辆,也创了历史新高。这意味着蔚来手里握着真正的筹码。量上去了,说话自然有分量。最终,蔚来成功把单车物料成本从22万压到了19.8万,相当于每辆车直接省下2.2万。
这个成绩很扎实。因为就在蔚来销量上升的同时,比亚迪9月的销量反而同比下降,终结了连续18个月的增长态势。这说明整个市场竞争已经到了新的阶段,不是所有的车企都能赢,有的增有的减。蔚来能增,说明他们的产品确实有竞争力,他们的销售也确实在动真格。
第三斧:销售端"全员冲刺"。
从10月1日起,蔚来一线销售人员的KPI全变了。以前考核的是"试驾率""留资率"这些虚的指标,现在只看"成交率"和"交付速度"这些真金白银的指标。公司甚至推出了"冲刺奖金",每卖出一辆车,销售能拿5000块提成,平时只有3000块。管理层也立下了军令状,完不成目标,年终奖全泡汤。
更关键的是,李斌目标很清楚,四季度要把蔚来品牌毛利率做到20块钱以上,乐道品牌毛利率做到15块钱以上。这不是空话,因为蔚来已经不是以前那个毛利率只有个位数的车企了。蔚来也在推进多品牌战略,包括新推出的萤火虫品牌。目标是三个品牌四季度达成5.6万台每月的产能。
当时很多人觉得蔚来"抠门""压榨",但数据不会骗人。截至2025年Q2财报,蔚来单季度销量已经达到了7.2万辆。到了Q3,销量进一步攀升。单车毛利率改善显著。10月21日,蔚来公司单周交付量突破1万台,其中蔚来品牌超过4000台,乐道品牌超过5000台,萤火虫品牌超过1500台。照这个势头,70天盈利真的不是"画大饼",而是有真实的增长动力。
第二部分:为啥蔚来非要在这70天"拼命"?新能源行业的"生死线"到底在哪?
可能有人要问,新能源车企那么多,为啥就蔚来急着70天盈利?难道其他品牌不着急?其实这背后藏着整个行业的"潜规则",活下来的车企,必须跨过"自我造血"的生死线。如果还在靠融资烧钱,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先看大环境。2025年全球汽车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200万辆,其中新能源车销量预计达到约1510万辆。中国市场已经进入"淘汰赛"阶段。2025年上半年已有威马汽车和天际汽车等新势力企业陷入破产重整或破产清算。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整个行业的大势所趋。剩下的玩家要么像比亚迪、特斯拉一样靠规模赚钱,要么像理想一样靠增程式技术快速盈利,要么像蔚来一样"断臂求生"挤利润。
而蔚来呢?六年累计亏损超过1093亿,这是一个天文数字。虽然2025年二季度毛利率转正了,但净利率仍在亏损。账上现金储备约420亿,这点钱在新能源竞争中根本不算充裕。更紧迫的是,蔚来每年的研发投入还要维持在100亿以上,主要投向换电技术和智驾系统。如果一直不盈利,光靠融资根本撑不住。说句难听的,蔚来的现金储备就像是在衰落中的企业,再烧个三五年就没了。
再看竞争对手。特斯拉和比亚迪等头部玩家毛利率稳定在20块钱以上。理想汽车也已经实现了盈利。小米SU7虽然是后来者,但凭借强势品牌和定价,也快速积累了超过25万辆的累计交付量。这些"优等生"都在疯狂挤压市场,用价格战、用产品力、用品牌溢价,四处出击。而蔚来呢?如果再不盈利,投资人就会开始撤资,经销商信心下降,甚至用户都会担心,哪天蔚来倒闭了,换电站还运营吗?这是一个信心危机。
所以李斌才说,这70天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要么赢,要么出局。这话虽然听起来有点绝对,但确实反映了蔚来面临的真实困境。新能源行业的"生死线"已经很明显了。要么像特斯拉一样靠全球市场摊薄成本,要么像理想一样靠增程式技术快速盈利,要么像蔚来一样"断臂求生"挤利润。蔚来押注的70天,本质上是在和"时间"赛跑。拖得越久,生存空间越小。
2025年前9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都已经破千万辆大关,整个市场新车销量占比已经达到46点多。这说明新能源已经不是小众选择,而是成为了主流。在这样的大市场下,不管你是大车企还是小车企,不盈利就没有话语权。蔚来要么在Q4扭转局面,要么在之后的竞争中逐渐沦为二三流品牌。李斌很明白这一点,所以这个70天对蔚来来说,不是一个阶段性目标,而是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
第三部分:70天盈利是"真曙光"还是"假繁荣"?蔚来能走多远?
现在问题来了,就算蔚来这70天真的实现了单季度盈利,这是可持续的吗?还是说只是"临时抱佛脚"的短期冲刺?这是很多人心里的疑问,也是蔚来面临的真实挑战。
从短期看,蔚来的策略确实有效。砍补贴、压成本、冲销量,这三招能让财报"好看"。9月的34749辆销量,Q3的87071辆交付,都创了历史新高。如果继续这个势头冲到Q4,突破单季度盈利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但长期来看,隐患也不少。
首先是换电站补贴砍得有没有度的问题。蔚来的换电是核心卖点之一,把这个砍得太狠,用户体验可能会受影响。以前用户觉得换电方便还免费,现在要扣次数了,用户可能就不那么积极了。这就像一个卖点被削弱了。但蔚来也在积极应对,推出积分补偿这样的办法来弥补。所以问题不是特别大,只要蔚来把握好这个平衡,就能在保证体验的同时优化成本。
其次是供应链压价太狠的风险。宁德时代、博世这样的头部供应商,他们也有自己的底线。如果蔚来压得太狠,供应商可能就不愿意优先给蔚来供货。市场上还有特斯拉、比亚迪这样的大客户在排队,供应商要选择,肯定优先供应稳定、长期、合作好的客户。这对蔚来来说,是一个潜在的隐患。但从现在的情况看,蔚来销量上升,有筹码,供应商应该还是愿意配合的。
第三是多品牌矩阵能不能各自盈利的问题。蔚来现在有蔚来品牌、乐道品牌、萤火虫品牌三个品牌。每个品牌都要盈利,难度比只盈利一个品牌要大得多。乐道品牌是走大众路线的,萤火虫品牌是更平民级的。这两个品牌能不能快速达到盈利状态,目前还不确定。蔚来品牌做高端,毛利率目标是20块钱以上,这还是有难度的。
最后还有品牌定位清晰化的问题。蔚来既想做高端豪华品牌对标BBA,又要通过多品牌矩阵覆盖大众市场。这样做的好处是市场覆盖面广,坏处是容易显得品牌定位模糊。相比之下,理想靠"奶爸车"定位精准,一下子就抓住了中产家庭的需求。比亚迪靠全产业链成本优势,从电池到整车都有话语权。特斯拉靠技术品牌溢价,说一就是一。而蔚来还在寻找"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这个过程中难免会走一些弯路。
但话说回来,能主动喊出"70天盈利"的车企,至少说明还有斗志。如果这次冲刺成功,蔚来不仅能缓解资金压力,更能向市场证明,我们不是只会烧钱,也能赚钱。这对于投资人信心、团队士气都是巨大的提振。有时候,一个公司的转折点就在一个关键时刻,蔚来可能就在这个关键时刻。
未来怎么走,还得看Q4的成绩。如果蔚来真的在Q4实现了盈利,那就不是"假繁荣",而是真正的转折。如果没有实现,那蔚来要面对的就是更大的压力和更紧迫的时间表。
第四部分:网友吵翻了!这些疑问你也有吗?
蔚来宣布70天盈利后,评论区直接成了"大型辩论现场"。各种观点交织,有看好的,有看衰的,还有骑墙的。咱挑几个典型问题聊聊,看看这些疑问背后的真实逻辑。
问题1:"砍换电补贴,是不是背叛了老用户?"
这个问题问得很多,因为涉及到"信任"这个核心问题。老用户确实会受影响,比如免费换电次数减少了,这是实实在在的权益下降。但蔚来也没有赶尽杀绝,而是推出了"付费升级包"和积分补偿。如果你是老用户,不想受影响,可以每年多交980块钱保留原权益。或者你也可以选择不花这个钱,按照新标准享受4次免费换电。
其实换电模式的本质是"服务差异化"。如果一直免费,反而会让部分用户滥用资源。有人天天换电,有人一个月都用不上一次,但补贴都得平均摊。这样不公平,也不可持续。蔚来现在的做法,就是让经常用换电的用户付费,不经常用的用户享受免费。这反而是一个更公平的安排。适度调整是为了让更多人享受到优质服务,而不是为了坑用户。
问题2:"压供应商价格,会不会影响产品质量?"
这个顾虑也是有道理的。压价太狠,供应商可能就会偷工减料,这对产品质量是有害的。但从现在的情况看,蔚来2025年二季度的品控投诉率反而改善了。为什么?因为这次压价是"集体谈判",所有车企都在压价,这是行业大势所趋。蔚来不是一家独大欺负供应商,而是和特斯拉、比亚迪这样的大车企一起跟供应商讨价还价。
而且蔚来和宁德时代、博世等头部供应商合作多年,双方已经建立了信任和长期合作的基础。对方也不愿意为了省小钱砸招牌。这是一个成熟的商业关系,不像初创公司那样容易出现问题。所以从质量角度看,压价应该不会带来太大的风险。
问题3:"70天盈利后,蔚来就能高枕无忧了吗?"
肯定不能。70天只是"止血",真正的挑战是长期盈利。蔚来需要思考,如何平衡换电投入和收入,如何在多品牌矩阵中各自找到盈利点,如何应对特斯拉等头部玩家的新一轮竞争。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和执行力来解决,不是一个季度就能解决的。
但至少,迈过"单季度盈利"这道坎,蔚来就拿到了下一轮竞争的入场券。投资人会继续看好,用户会继续信任,员工也会有奔头。这不是终点,但是一个很重要的中间站。有这个中间站,蔚来才能继续往前走。
结语:蔚来的"70天生死时速",给所有新能源车企敲了警钟!
从2025年10月的这场"豪赌"就能看出,新能源行业已经从"拼融资"进入了"拼赚钱"的新阶段。蔚来押注70天盈利,表面上是和投资人"对赌",实际上是和整个市场的残酷竞争"硬刚"。
这个时间点很关键。2025年前9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都已经破千万辆,整个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大定。留给后来者的机会越来越少,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蔚来不能再靠烧钱和讲故事了,只能靠实实在在的销量和利润来说话。
李斌选择在10月份宣布70天盈利的目标,是有深意的。因为Q4是传统的销售旺季,经过前面几个月的积累,蔚来的销量已经稳定在一个新的水平。如果能在Q4再冲一把,实现单季度盈利是很有可能的。这不是凭空幻想,而是基于现实的判断。
蔚来可能不是第一个实现盈利的新势力,理想已经做到了。但蔚来一定是敢在"至暗时刻"主动亮剑的玩家。这种勇气和决心,对于整个行业都是一种示范。它告诉所有新能源车企,盈利不是遥远的梦想,而是必须要实现的目标。拖不得,等不得,必须付诸行动。
未来新能源行业会是什么样?我们很难准确预测。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活下来的一定是那些能赚钱的车企。蔚来在Q4实现盈利,就是这个大趋势下的一个具体体现。如果蔚来成功了,其他新势力会跟风;如果蔚来失败了,就会有更多的新势力被淘汰出局。
所以这70天对蔚来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财务指标,更是一个生死判决。成功了,蔚来就有了继续竞争的资格。失败了,蔚来就可能逐渐沦为二三流品牌,甚至面临生存危机。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市场的客观规律。
最后一个灵魂拷问,如果换作是你,会看好蔚来这70天的冲刺吗?你觉得新能源车企的"生死线"到底该怎么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因为这不仅仅是蔚来的故事,也是整个新能源行业的故事。每一个消费者、每一个投资者、每一个产业观察者,都是这个故事的参与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