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70年崛起史:从长春解放卡车起步迈向世界第一

现如今在街头,看得出来国产新能源车可是多得不得了,不管是比亚迪、蔚来这些新兴品牌,还是像长安、吉利这些老牌子,造型和科技感都完全不比那些国外品牌差。

其实很少有人会想到,七十多年前,中国连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都做不出来。

一直直到1956年7月13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总装线上,第一辆解放牌卡车一咧嘴发动的那一瞬间,才算是真正结束了“中国不能造汽车”的历史。

中国汽车70年崛起史:从长春解放卡车起步迈向世界第一-有驾

这辆车看着挺普通,但背后其实是一场全国动员的工业大行动。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没多久,工业基础几乎为零,要搞个年产能达到3万辆的现代化汽车厂,真是难上加难啊。

找工厂位置的时候,得考虑电力供应、钢铁资源和物流运输,修厂子还得依赖苏联的帮助,培养技术工人得从头开始,连汽车的名字都得中央领导一块商量着定。

选厂址:从北京到长春,一场关乎工业布局的较真

想造车,得先有个工厂。到1950年,重工业部刚建立了汽车工业筹备组,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工厂应该选在哪个地方建?

起初,苏联的专家们有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中国的第一个汽车厂应该选在北京附近。理由很简单,苏联的斯大林汽车厂就设在莫斯科,这样方便管理,还能更有效地辐射到全国。

这建议刚提出,陈云就否决了,陈云当时身兼重工业部部长,他没有立即做决定,而是带着团队去现场实地考察。结果一查发现,建汽车厂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按那个时候的方案,这个汽车厂每年得生产3万辆4吨的货车,光是电力就得用到2.4万千瓦,而钢材的用量也得超过20万吨。

北京周边地方根本搞不过这个大需求,再加上铁路的运力也跟不上。

中国汽车70年崛起史:从长春解放卡车起步迈向世界第一-有驾

筹备组的成员跑了几个地方,最后才盯上了东北。那会儿,东北是中国工业基础最扎实的地方,有鞍钢提供钢材,丰满水电站供应电力,铁路网络也很发达,特别是长春周边,各个条件都正好配齐。

1951年1月,周恩来总理专门批示,批准把汽车厂安排在长春附近。

接着中央财经委的通知,明确说厂址要选在四平到长春这段地方,筹备组的人也在这片范围内不断比较,最终决定把厂子建在长春孟家屯车站铁路以北的那块土地上。

这地不仅靠近铁路,方便原料拉进、成品拉出去,地下水位也比较低,挺适合建大厂房的。

1951年3月19日,政务院正式批准一汽在长春开工,这个寄托着民族工业梦想的项目,终于找到了落脚之地。

现在想想,那真是个关键的决定,要是当时跟风把工厂建在北京,可能就没办法拥有长春“汽车城”的地位了,也会影响中国汽车工业起步的节奏。

中国汽车70年崛起史:从长春解放卡车起步迈向世界第一-有驾

东北的工业基础坚实,再加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为一汽的迅速发展奠定了最牢靠的基础。

建工厂:3年工期、1万多条建议,中苏合力啃下硬骨头

地点选好了,接下去就是动手建起来。1951年,中苏两国签了协议,一汽的设计和设备供应完全靠苏联的帮衬。

斯大林汽车厂特别设立了个“援建中国一汽办公室”,还给这个项目取了个秘密的代码,叫“A3-1”。

按中方当初的打算,工厂得从1953年动工,到1957年正式投产,一共打算用四年时间慢慢搞出来。

据苏联那边传来的消息,斯大林同志非常关心这个工程,盼着能在三年内搞定,还拿出了一份详细的进度计划。

这个建议递交到中央之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专门召集了一次会议。

大家都清楚,提前一年把工程做完难度特别大,但意义可不一样。这不仅意味着中国的汽车工业能提前打开局面,还能进一步激发全国人民的建设热情,鼓舞士气。

中国汽车70年崛起史:从长春解放卡车起步迈向世界第一-有驾

最终定了方案,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三年时间内把一汽搞起来。到1953年6月,毛泽东亲自签署了指示,明确要求各个部门都要优先帮忙发展一汽,东北局负责监督工作,一机部每个月都要向中央汇报进展情况。

到同年7月15日,一汽的奠基仪式在长春举行,毛泽东亲笔题写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石碑也竖了起来。

从那天开始,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不断涌向长春,有技术工人,也有工程师,还包括大学生,甚至还有出身农村的装卸工。

整个项目总共安排了106个子项目,光工厂区就有55个工区,要兴建热电站、底盘车间、锻工车间,还得安装7552台设备,铺设超过8万米的管道。

这么庞大的工程,难题免不了。那会儿中国还没有多少懂得现代化汽车厂怎么建的人,很多工人甚至连最简单的安全规范都不知道。

从1954年1月到10月,整个厂里一共出了152次工伤事件。到了1955年上半年,一个由320人组成的装卸大队,竟然发生了104起人身伤害事故,118人轻伤,3人重伤,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工友都遭了点伤,还搞坏了不少设备。

中国汽车70年崛起史:从长春解放卡车起步迈向世界第一-有驾

幸亏有苏联专家在这儿,三年时间里,举办了超过1800场培训和讲座,培养了240多名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还提出了19903条建议,不管是设备维护还是生产流程,都帮忙一一梳理清楚了。

工厂这边也着急弥补技术上的短板,搞了51个培训班,除了汽车专业、管理以及统计班,还有和教育部合作开的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后来变成吉林工业大学)一块办的。

工人在白天忙着干活,晚上就去上夜校,逐步从认图纸到操作设备,一点点地从头学起。

到1956年,工程差不多快完美收尾了。7月13日那天,整个总装车间里挤满了人,大家都焦急地盯着那辆快要成型的解放卡车。

当发动机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车辆慢悠悠地滑下生产线时,车间里顿时掌声雷动,欢呼声也把屋顶都快掀翻了。

大家都在喊“我们成功了”,这句话里满满都是三年的辛劳付出,也藏着中国制造的未来希望。

定名解放、亮相北京:一辆卡车,开启中国汽车工业新纪元

第一台卡车出来了,但还没有个正式的名字。关于这事,向中央报告后,政治局特意召开了个会议讨论。

中国汽车70年崛起史:从长春解放卡车起步迈向世界第一-有驾

朱德提议:“咱们的兵叫解放军,自己造的车也叫‘解放’怎么样?”这个想法一说,毛泽东和其他领导都一致点头表示赞同。

最终,采用了毛泽东为《解放日报》题写的“解放”二字,让苏联专家放大后刻在了车头模具上。这一刻,也算是中国第一辆自主制造的汽车正式有了自己的名字——解放CA10型卡车。

7月14日,12辆解放卡车挂满了彩带,披着红布,绕着一汽厂区转了一圈,然后驶入了长春市区。

那天,长春的街头巷尾到处都是人,老乡们都挤在人行道上,想看看咱们中国自己造的汽车长啥样。

有人伸手去摸车身,有人跟着车子跑,还有老人激动得抹眼泪,嘴里念叨着“咱也出了自己的汽车了”。

8月21日,首批10辆解放卡车直接开到天安门广场,送到了北京。

首都的老百姓围着车子转个不停,媒体记者的快门响个没完,这一天,整个中国都知道了,我们自己能造汽车了。

9月22号,解放卡车正式列入国家重点物资开始销售啦,全国各地的工厂、农场、运输单位都争着下单订货。

中国汽车70年崛起史:从长春解放卡车起步迈向世界第一-有驾

10月15号,一汽举办了开工仪式,还把那辆编号为000002的解放卡车赠送给了苏联人民,表达感谢他们的援助。

到1956年12月底,一汽一共打造了1654辆解放卡车,远远超过最初的预期。

不过,那会儿的质量还不太稳定,第三季度生产的车子大修率高达30%,发动机车间的活塞环废品率竟然达到46%,底盘车间的轴承废品率更是高达71%。刚开工的几个月里,停机超过3个小时的事故就发生了563次。

但大家都没气馁,工人们一边忙生产,一边琢磨改良技术,今天搞定一个零件难题,明天又优化一项工序,渐渐地把废品率给降下来了。

从1953年打下基础到1956年正式出车,三年时间里,一汽从一片荒凉变成了占地150公顷、建筑面积达38万平方米的汽车城。

这辆解放卡车看上去不过是一辆平凡的货车,但它背后代表的是中国工业从无到有的一次重大飞跃。

咱们首次搞懂了现代化汽车制造的一套技术体系,也第一次建立起完整的汽车生产流程,更是让“中国制造”在重工业范畴站稳了脚跟。

如今看看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不是只会生产卡车的阶段了,现在能造新能源车和高端豪华车,说到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还超过了日本,变成了全球第一名。

不管发展到哪个阶段,都不能忘记1956年那辆在长春下线的解放卡车的那一刻。

那一声发动机的轰响,不但结束了“中国不能造汽车”的时代,也拉开了中国工业追赶和超越的新篇章。

中国汽车70年崛起史:从长春解放卡车起步迈向世界第一-有驾

今天我们提起这段往事,不光是怀念旧时光,还想弄清楚现在的模样。

中国汽车工业能走到今天,绝非偶然,那都是70多年前先辈们用辛勤和执着打下的基础,是一代又一代人不认输、勇于创新的成果。

以后遇到再多难题,只要回想起当年咱们造出第一辆解放卡车时那股拼劲,就明白没有什么难关能难倒咱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