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智能汽车怎么才能自己开得更安全、更聪明的话题,又在大家伙儿中间聊得火热。
这事儿的核心,其实就两条路。
一条路,是像特斯拉那样,车上就装些摄像头,靠“眼睛”看路,咱们管这叫“纯视觉”方案。
另一条路呢,是现在国内很多新牌子汽车走的,不光有摄像头,车顶或者保险杠上还得装个会转的或者不会转的“小黑盒”,学名叫激光雷达,这叫“多传感器融合”方案。
这两派到底谁对谁错,谁才是未来的方向,一直争得没个结果。
可就在前不久,国内有家车企突然站出来,清清楚楚地告诉大家:我们决定了,以后就专心搞纯视觉,不带激光雷达玩了。
这一表态,不亚于在平静的湖面上扔了块大石头,不仅让很多人大吃一惊,也让这场关于技术路线的争论,一下子变得更加有看头了。
这家公开表态的车企,是百度和吉利一起合作打造的“极越”汽车。
他们的高管在详细考察了特斯拉最新的自动驾驶技术后,回来就做出了这个决定。
这个决定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它直接挑战了当前国内智能汽车市场的主流做法。
现在市面上的很多高端智能汽车,都把激光雷达当作一个重要的宣传卖点,好像车上装的激光雷达越多,这车就越高级、越安全。
可极越现在反其道而行之,说要把这个昂贵的零件给拿掉,这自然就让很多人心里犯嘀咕:这是技术自信,还是在拿安全开玩笑呢?
要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咱们得先弄明白一个根本问题:一辆车要想实现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最关键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下意识地会觉得,肯定是车上的“眼睛”越多越好,看得越清楚越好。
激光雷达的优点确实很明显,它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一样,能主动发射激光,然后通过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非常精确地知道前方物体的距离、大小和形状,不管天黑还是天亮,效果都很好。
摄像头呢,就像人眼,在下大雨、起大雾或者光线太强太弱的时候,视力就会受影响。
这么一比,多加个激光雷达,不就等于上了个“双保险”,肯定更安全吗?
道理听上去是这样,但极越和支持纯视觉的人却不这么看。
他们认为,大家把重点搞错了。
智能驾驶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在于你车上堆了多少个传感器,而在于你有没有一个足够聪明的“大脑”。
这个“大脑”,指的就是处理信息的芯片和指挥行动的软件算法。
咱们打个比方,一个新手司机,给他配一副能看清一公里外苍蝇腿的望远镜,他就能把车开好了吗?
不一定。
他可能看清楚了远方的情况,但因为紧张和缺乏经验,手脚不协调,反应不过来,照样会出事。
相反,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哪怕视力普通,但他能根据路上所有车辆的动态、路边的行人,迅速判断出潜在的危险,并提前做出最合理的应对。
智能汽车也是一个道理。
激光雷达和摄像头,都只是收集信息的工具,相当于汽车的“眼睛”。
真正决定驾驶水平高低的,是那个负责分析信息、做出决策的“大脑”。
这个“大脑”的工作效率,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芯片的计算能力,算力越强,处理信息的速度就越快,反应就越及时,毕竟路上的危险往往在零点几秒内就会发生。
另一个就是软件算法的水平,算法写得好,就能更准确地理解摄像头和雷达传回来的信息到底是什么意思,并且能更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芯片算力。
说到这,激光雷达方案的难点就暴露出来了。
当一辆车同时拥有摄像头和激光雷达两种“感官”时,问题就变得复杂了。
首先,这两种设备传回来的信息格式完全不同,一个是二维的图像,一个是三维的点云数据。
要把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信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大脑”能看懂,对芯片算力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
这就好比让一个人同时听中文和英文的汇报,还要立刻理解并做出决定,脑子肯定转不过来。
更麻烦的是,当这两种信息出现矛盾的时候,车该听谁的?
比如,摄像头看到前方路面上是个被风吹动的巨大塑料袋,但激光雷达却探测到一个实实在在的障碍物。
这时候,“大脑”的算法如果不够聪明,就可能会“蒙圈”,不知道是该刹车还是该绕行,这种犹豫在高速行驶时是致命的。
开发这种融合算法的难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国内很多车企在纯视觉的算法上本身就还在追赶阶段,现在又加上一个完全不同的激光雷达,工程师们要想写出一套能完美协调两者的软件,难度是成倍增加的。
而纯视觉方案,虽然对摄像头的图像识别能力要求极高,但它的优势在于“专一”。
整个系统的“大脑”只需要集中精力干好一件事,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去理解摄像头看到的世界。
这让算法的优化方向变得非常明确,可以把所有的算力和研发资源都投入到这一个点上进行突破。
特斯拉的成功就证明了,只要你的“大脑”足够强大,通过海量的数据去训练它,让它学会像人一样思考和预判,单靠“眼睛”也完全可以达到非常高的驾驶水平。
所以,极越的这次选择,并不是简单的成本考量,而是一次深刻的技术路线思考。
他们认为,与其在复杂的传感器融合上耗费巨大的精力和资源,还可能因为算法不成熟而带来新的风险,不如学习特斯拉,走一条更艰难但可能更接近问题本质的道路,那就是全力以赴地打造一个最强的“视觉大脑”。
这其实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在一些自动驾驶的测试中,只用摄像头的特斯拉,表现反而比那些堆满激光雷达的车型还要好。
因为它的“大脑”经过了全球数十亿公里行驶数据的千锤百炼,对各种路况的理解和处理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当然,这并不是说激光雷达就彻底没用了。
在现阶段,对于复杂的城市路况,多一个激光雷达确实能提供更多的安全冗余,对于算法还不够完美的系统来说,这是一种有效的补充。
以华为、小鹏等为代表的激光雷达派,走的也是一条非常务实的道路,他们希望用更强大的硬件来弥补当前软件算法的不足,给用户提供最稳妥的体验。
这两种路线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它们代表了在通往全自动驾驶这条路上,两种不同的探索哲学。
极越的公开站队,更像是一个信号,表明中国汽车产业在智能驾驶领域已经进入了“无人区”,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技术自信。
我们不再是简单地看别人用什么我们就用什么,而是开始根据自己的技术积累和对未来的判断,去选择不同的道路。
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是件大好事。
激烈的路线之争,会逼着所有参与者都去啃最硬的骨头,去攻克最核心的软件和算法难题。
而这种良性竞争的最终结果,就是推动技术更快地成熟,让我们普通老百姓能早一天用上真正安全、可靠又负担得起的智能汽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