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汉·智驾版最近刷屏了,我还挺好奇的,毕竟是他们第五代DM技术的新车,吹得挺响亮,DM-i混动和EV纯电两个版本,换句话说,就是比亚迪又在极力推双线战略。这次我趁着翻资料和跟几个修理厂老哥聊了聊,想把这车的几个变扒透。
先说动力,DM-i版本的纯电续航号称245公里,EV纯电版可以达到635公里。老实说,这纯电635公里的续航,看起来挺吸引人,但我心里总打个问号——在真实路况和空调开着的情况下,能剩多少续航?毕竟我之前做过一次野外实测,别说635,实际开到500公里都算不错了。DM-i245公里纯电还挺合适日常上下班代步,对大多数家庭用户来说,电里程够用是关键。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去年年底朋友买了同门比亚迪DM-i车型,他说纯电续航200多公里,市区无充电问题,但高速如果想跑远点,得掂量着电池和油箱,算是城市+偶尔远游的折中。
至于配置,小变动不少。新加的雾凇金和松影绿车漆颜色,看着挺洋气,比起之前那种千篇一律的黑白灰多了点生活气息。不过取消钢琴烤漆,我倒是有点纠结,这材质虽容易显指纹,但质感确实好,改了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内饰上加了车载冰箱和无线充电模块,这看着是给年轻消费者下的套,尤其冬天车里冰箱能让冷饮随时待命,夏天再也不怕瓶装水温度尬尴。
讲真,我对这套自研的云辇C智能底盘系统没听过太多细节,有点像是比亚迪想做底盘主动调节,类似德国那些高端车的感知+调节结构。虽然没拿到样车,我心里猜它可能是通过电控悬架、转向和制动系统的协调,提高驾乘稳定性和舒适感。(这段先按下不表)搭配天神之眼辅助驾驶,智能防晕车以及高速爆胎稳定系统,听着有点全面又有点花哨。但真开起来能实现多少,客户们心里自有数。
上次和一个4S店销售聊时,他提到:这车200千瓦前电机,扭矩和零百加速数据6.9秒基本能趟过去实体赛场。我听了半信半疑,因为同价位3.0T燃油车确实有类似推背感,但电动车扭矩曲线更平顺,驾驶体验上有质的不同。额外算了笔账,假设一年跑1.5万公里,燃油车油费大概得花5-6千元,汉·智驾版省下的钱算上电费折合3千左右,这么算纯经济角度也挺合算,当然还得看后期电池保养和维修成本。
说到这里,我得自我纠正一下——刚开始还以为它们的DM-i混动和EV纯电版关系像可选的套路A和套路B,其实细看配置和科技堆料,两者更像是走两条不同道路的兄弟:一个在转型燃油油耗控制,一个则是电动狂奔。但它们之间的硬核竞争力到底哪个更杀手锏,我倒是觉得还需要市场去验证。
时不时会有人问我:这比亚迪汉·智驾版,跟合资品牌比,值不值得买?我总是回答,看你买车的目的是什么。买纯电,EV版本续航远;买混动,DM-i版本更适合多路况。相比同价位合资车,比如大众帕萨特,本田雅阁,这汉车有够拼的配置和动力,但合资车的品牌保值率和维修便利还真不是一朝一夕能替代的。
说到供应链,这新车换个车漆颜色听起来小事,其实背后供应链的调整不简单。疫情、原材料涨价、芯片短缺交织,一块漆面的颜色改动,都要重新找供应商、检验质感和耐候性,整个流程和研发调试得花几个月甚至更久。研发组那边跟我说:就像做一锅复杂的蛋糕,哪怕换一种材料,都得重新烘焙,再调整时间和温度,绝不是简单把色卡换上去。这比亚迪在供应链上的协调能力,也是他们能迅速推出版本多样车型的关键。
说到这,我又有点跑题了,回到这智能底盘系统,其实我挺好奇它背后团队是怎么做调教的,是纯电专业调校,还是还兼顾混动车型不同动力响应?不同版的调校能不能实现统一驾驶感?别看我开过不少车,调校这种事,硬件是一面,软件算法更决定灵魂,这块技术路线才是业内一道没画好的复杂题。
有句话朋友说得挺中肯:要真把智能底盘玩明白,比你换个动力电机更能影响驾驶感知。不过老实说,我没细想过他们这次的智能防晕车系统具体怎么实现,是通过眼动追踪,还是运动感应、车内环境数据融合?技术层面或许用到AI,但成本和稳定性是大问题。
最后提个数字心算,假设用这款EV版跑满635公里续航,实际你可能只跑600公里,稍微保守些;平均电价0.6元/度,估计一充电成本在90元左右,远比燃油车一次加满油能省不少钱。节省下来的一年油费,够买个周末三四次的自驾简餐了。
你有没有想过,这种车的智能化到底在你实际用车生活中会带来哪些实实在在改变?不是花哨的新科技,而是天天上路真能派上用场的?我倒是蛮想听听你的看法。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