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第十九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
2026 BEIJING INTERNATIONAL AUTOMOTIVE EXHIBITION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首都国际会展中心
2026年4月24日-5月3日
参展范围
各种类型的汽车(包括乘用车、商用车及专用车)
新能源汽车技术与产品
各种类型的概念车
各种汽车零部件、总成、模块及系统
汽车智能网联技术与产品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ICT系统及应用技术
各种汽车制造设备,工艺装备
各种检测、测试、实验仪器和设备
汽车工业生产的新工艺、新材料
汽车工业环保技术与产品
各种汽车用品、装饰件
各种汽车维修设备
2026年4月,全球汽车行业的目光将再次聚焦中国首都,第十九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Auto China 2026)将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和(老馆)同期举行。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汽车展会之一,本届车展将以"智领未来 绿动出行"为主题,全面展示汽车产业在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领域的最新成果,为行业搭建技术交流与商贸合作的高端平台。
**规模再创新高 国际参与度提升**
本届展会总展览面积预计突破23万平方米,较上届增长8%,创下北京车展历史之最。据主办方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透露,已有来自德国、日本、韩国、法国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家展商确认参展,包括奔驰、宝马、大众、丰田、现代等国际巨头,以及一汽、东风、上汽、长安等国内领军企业。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将首次以3000平方米的超大展台亮相北京车展,展示其最新一代全自动驾驶技术。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成绝对主角**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新能源展车占比预计达65%,较2024年提升15个百分点。比亚迪将全球首发搭载固态电池的"仰望U9"超跑,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蔚来汽车将展示其第三代换电站技术,单站日服务能力提升至300台次;华为与北汽合作开发的"鸿蒙智行"全场景智能座舱系统也将首次公开演示。
智能驾驶领域,小鹏汽车将带来城市NGP4.0系统,支持无保护左转及复杂环岛通行;百度Apollo计划发布L4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成本降至行业平均水平的60%。据展会技术委员会透露,本届车展将特设2万平方米的"未来出行生态馆",集中展示车路协同、智慧交通等跨界融合成果。
**自主品牌强势崛起**
中国自主品牌阵营将占据总展区面积的45%,创历史新高。红旗品牌将携全新氢燃料电池轿车亮相,其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超过90%;吉利旗下极氪品牌计划发布首款飞行汽车概念车型,垂直起降续航达200公里;长城汽车则聚焦混动技术,推出热效率达45%的第四代DHT变速箱。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多家造车新势力将带来"中国智造"的全球化产品。哪吒汽车宣布其右舵车型将在车展首发,瞄准东南亚市场;零跑汽车则联合Stellantis集团推出面向欧洲市场的C10改款车型,这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开始从产品输出转向技术标准输出。
**配套活动凸显产业深度**
展会期间将举办"全球汽车产业创新大会",邀请国际能源署、世界经济论坛等机构的专家探讨碳中和路径。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将组织"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峰会",聚焦数据安全与标准互认。此外,首届"汽车科技人才周"将汇集清华、同济等高校及头部企业,发布《2026智能网联人才白皮书》。
为提升公众参与度,组委会创新推出"元宇宙看展"服务,观众可通过VR设备实时观看发布会并与展车互动。在顺义新国展主会场外,朝阳区燕莎商圈还将设置"城市体验区",部署20余个智能驾驶体验点,让市民感受L4级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
**市场复苏背景下的行业风向标**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950万辆,渗透率突破35%。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本届车展被视作检验行业复苏成色的重要窗口。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贝瑞德在展前采访中表示:"北京车展已超越产品展示层面,正在成为定义下一代出行标准的策源地。"
与往届相比,2026年车展呈现出三大趋势变化:一是参展商从单一整车展示转向"硬件+软件+服务"全产业链展示;二是国际车企加速本土化研发,奔驰将首次在中国首发其纯电CLA车型;三是跨界融合特征明显,包括中国移动、京东物流等30余家科技企业将展示车生态解决方案。
**绿色办展践行可持续发展**
本届展会首次实现"碳中和"目标,所有展台采用模块化可回收材料,场馆100%使用绿电。组委会联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推出"低碳观展"计划,观众乘坐新能源摆渡车或公共交通可兑换积分兑换纪念品。展商方面,宝马集团将展示其沈阳工厂的零碳生产体系,丰田则带来从废旧动力电池中回收稀土的新技术。
据主办方预计,为期十天的展会将吸引超过80万人次参观,其中专业观众占比提升至40%。来自全球的5000余名记者将参与报道,展会期间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场次有望突破120场。作为疫情后规模最大的国际A级车展,第十九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不仅展现了中国市场的强大韧性,更将成为推动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引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