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主动打来的电话,非但没有化解危机,反而暴露了更大的傲慢与误判。荷兰经济大臣以为能用抢来的筹码和中国谈判,却没料到,这通没谈拢的电话,可能已经按下了欧洲汽车产业停摆的60天倒计时。
一个以商业立国的国家,为何要上演这出背信弃义的闹剧?当契约精神被抛之脑后,他们又将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
一场吃相难看的“合法”抢劫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简单又粗暴。咱们中国的闻泰科技,几年前堂堂正正地出资收购了荷兰的安世半导体。可以说,没有中国市场和中国资本的持续输血,安世半导体根本不可能有今天的行业地位。
然而,农夫与蛇的故事再次上演。今年9月底,美国刚发布一项针对中资企业子公司的新规,荷兰第二天就“心领神会”,对安世半导体痛下杀手。
这已经不是正常的商业管制,而是赤裸裸的硬抢。他们冻结了安世的全球资产,将中方股份几乎全部转移给第三方,只留下象征性的1股。中方任命的高管被罢免,连公司系统都无法登录,甚至员工工资都因此停发。
这番操作,无异于请君入瓮,再关门打狗。
一通毫无诚意的电话
事情闹大之后,荷兰经济大臣主动打来了电话。本以为是来认错道歉的,结果对方只是反复念叨,希望“寻找对各方都有利的方案”。
这是什么话?翻译过来就是:东西我已经抢到手了,现在我们来谈谈,你要付出什么代价才能让我考虑还给你一部分。
对于这种强盗逻辑,中方的立场清晰且坚定:必须立即纠正错误,依法依规归还企业管理权。没有商量的余地。
可笑的是,荷兰方面似乎完全没听进去。一边打着电话“寻求合作”,一边继续让安世中国区的运营系统处于瘫痪状态,让员工讨薪无门。这种两面三刀的做法,哪里有半分诚意?分明就是死不悔改,企图用拖延战术逼迫中方让步。
健忘的历史教训
荷兰在挑战中国底线这件事上,并非初犯,而是有“前科”的。
四十多年前,他们不顾中方三令五申的严正反对,执意向中国台湾地区出售潜艇。结果如何?中方直接将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让荷兰付出了沉重的外交和经济代价,耗费多年才逐步修复关系。
好了伤疤忘了疼。今天的荷兰,似乎又一次选择性遗忘了历史的教训,再次跟随外部势力的指挥棒起舞,将基本的商业信誉踩在脚下。
但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四十年前的中国。我们手中握有的反制牌,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多,也远比他们想象的要疼。
60天倒计时,中国的两张王牌
荷兰最大的误判,就是低估了安世半导体对中国的依赖,以及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我们甚至不需要动用太复杂的工具,仅有两张牌,就足以让荷兰乃至整个欧洲坐立难安。
第一张牌,就在安世自己身上。安世半导体绝大部分的产能和核心业务都在中国。荷兰可以抢走股权,但抢不走中国的工厂和市场。我们只需依法依规,对安世的中国子公司实施出口管制,它全球的供应链就会立刻断裂。谁最先遭殃?欧洲的汽车巨头们。安世供应着欧洲汽车产业近三成的芯片,一旦断供,大众、宝马、奔驰的生产线都可能面临短期停摆。
如果说芯片牌还只是“小王”,那么第二张牌——稀土,就是真正的“大王”。
汽车产业迈向电动化和智能化,电驱系统、各类传感器、智能座舱等核心部件的生产,都离不开稀有金属和稀土材料。而在这个领域,全球范围内,只有中国拥有能够满足整个欧洲汽车行业需求的完整产业链。
正如丰田汽车一位高管所言:“中方在60天内就能让整个汽车产业停摆。”这绝非危言耸听。目前欧洲车企的稀土相关材料库存,普遍只能维持60天左右。
试想一下,芯片短缺叠加稀土断供,欧洲引以为傲的汽车工业将会是何等惨状?届时,愤怒的欧洲车企会将巨额索赔账单寄给谁?答案不言而喻。
荷兰企图用抢来的筹码上桌谈判,却没算到自己早已坐上了赌上国运和信誉的牌桌。未来60天,将是检验其决策愚蠢程度的关键窗口。输家是谁,答案很快就会揭晓。
在丛林法则盛行的今天,商业信誉还值几分钱?一个国家,又该如何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