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13460亿元的巨额研发投入,15万项专利授权。这不是在说一家传统汽车企业,而是一家科技巨头正在掀起汽车行业的革命浪潮。华为,这家中国乃至全球备受瞩目的科技领军企业,联手央企长安与市值第二的民营企业赛力斯,彻底重构了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这一合伙,能否让中国汽车工业跻身全球第一梯队?面对奔驰、宝马、特斯拉这些巨头,这组“铁三角”会是后来者赶超还是烧钱玩票的又一案例?让我们一探究竟。
智能电动汽车市场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过去,赛力斯和长安是中国车企的一颗棋子,如今华为带起引望公司,不光想做“棋盘”,甚至还盯上了对手的“棋王”位置。尤其是在30万到50万级别的智能车领域,赛力斯问界和长安阿维塔的崛起,直接把对手从燃油车时代的老朋友——奔驰、宝马和奥迪,到智能车领域的王者特斯拉,都拉到了同一赛道较量。
但:BBA(奔驰、宝马、奥迪)真的会输吗?它们经营百年,资金、技术、品牌积淀深厚,而华为一个起初“不造车”的IT企业用技术“赋能”,靠什么PK掉这些车坛大佬?而拥有超前智能化技术的特斯拉难道会眼睁睁看着问界M7、M9瓜分自己的市场份额?摆明这场好戏,还有得看。
每一步合作靠的不是情怀,而是利益盘算。这场“铁三角”的形成,背后是华为、长安与赛力斯一次次在智能网联、电动化的试水,直到跑出了商业闭环。先说赛力斯问界,从最早的M7到后来的M9,一路通过鸿蒙智行系统和高端硬件支撑成为销量冠军。赛力斯的股价从濒临边缘一路暴涨至2802亿元,这才敢在2024年花115亿元买下引望10%的股权,摇身一变从“技术接受者”成为“合伙人”。
另一边的长安,同样凭借阿维塔车型崭露头角,升级为一级央企,并逐步进入全球五百强。更重要的是,长安多年来艰难摸索智能化的道路,如今在华为的技术加持下,销量突破20万,甚至用“车用大脑”ADS(自动驾驶系统)挑战一线品牌。
这里又展开了新的悬念。对华为来说,这分明是在下一盘更大的棋。从鸿蒙开放平台到如今引望盈利技术平台,华为车BU已悄悄形成自己的全生态闭环——从不造车到控造车技术,背后逻辑是什么?这让人不禁思考,华为的“合伙人战略”是否会写进商业史册?
就在一片“皆大欢喜”中,风平浪静的表面却暗藏波澜。赛力斯和长安虽然分别花了百亿投资引望,背后却是捉襟见肘的车市困境。中国车市面临头部品牌霸占高端市场、尾部品牌破产倒闭,中部竞争越发“内卷”。对于“次头部”品牌赛力斯和长安来说,砸下百亿出手,引望股权到底是及时雨还是另一个财务负担?
反观传统强者BBA和特斯拉,也并非坐以待毙。BBA很清楚,失去了燃油车时代的技术壁垒,若不加快拥抱智能化,恐怕很快就要在中国市场“出局”。特斯拉一向擅长以降价和技术更新来保市场,铁了心要在中国电动车的江湖上继续领跑。
归根结底,华为、长安、赛力斯看似强大的合伙阵容,面对整个行业,依旧有不小的挑战。这种情况下,技术是否能够单凭“华为牌”真香定律稳住市场,还得观察更久。
“变量”往往在最平静的时候袭来。进入2025年,华为突然宣布推出最新的ADS 4.0和鸿蒙座舱升级技术,彻底突破高速路L3级自动驾驶,将行业技术天花板再次抬升。这一技术,仅从数据来看就让人震撼:除了自动变道、精准停车,甚至连恶劣天气下的安全行车都有高保障。
引望从商业模式到核心实力都发生了质的飞跃,靠着华为每年200-300亿元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授权,在汽车零部件领域远超传统巨头博世和大陆。这意味着,选择与华为合作,某种程度上成了一条没有回头路的“技术约束”。对车企来说,不选华为=主动掉队,而选择华为=合作模式受限。这显然让技术派对“华为大杀器”又爱又怕。
更关键的是,华为的市场渗透不再单一。今年有丰田和大众,明年或许就是世界第三大制造商通用汽车也来“借智”。多边竞争,格局突变,这种动态博弈成了赛道上所有玩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令人头疼的是,智能汽车这波风口的“后勤操作”比看起来麻烦得多。
首先是赛力斯和长安的压力。尽管前者市值暴涨、后者步入五百强,但股权绑定最终带来了巨额财务成本,这些对冲能否在短期内见效,小则影响盈利,大则左右品牌生死。车市低迷期,这位表面“二兄弟”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
传统燃油车巨头“病急乱投医”,不惜入股或合作孵化科技公司,例如奔驰投资的Monmenta、宝马归拢本地智能驾驶,还有大众无法抗拒地尝试着切换新能源赛道。但问题在于,对技术和市场趋势敞口“玩票”,根本无法保证真正搏杀出来。
这并不是一场火烧眉毛就能结束的拉锯战。从技术路线到话语权争夺,华为如果进一步控制引望,是否会让伙伴们陷入一个“既得利益绑架者”形象?甚至一些民企车厂抱怨,“不拿技术拼市场,全行业跟着跪投科技,这还能算‘创新’吗?”
老实说,华为、赛力斯、长安三者的联手确实厉害,但说是摧枯拉朽将特斯拉、BBA击垮,未免有点冒然。智能驾驶、车联网这些技术黑箱下,合作方式越深,绑架意义也可能越发增加。对长安和赛力斯来说,百亿砸下去,还真未必是稳赚的买卖。
而对于那些已经选择下场造车的传统车企来说,问题更尖锐:你们拿华为ADS来补课,却用引望之外的竞争产品打市场,这种分裂逻辑,到底在消费谁?搞不好,车没卖出去,股权分摊先成了拖累。
靠资本狂飙和研发支撑,赛力斯问界、长安阿维塔真的能成为汽车工业的新天花板吗?还是说,这一轮电动智能风潮中,“下场晚”的品牌无论如何都将变成技术的小跟班?留下评论,聊聊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