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身边最近好多朋友换车,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预算 12-15 万买家用轿车,明明朗逸的入门价比轩逸低 1 万多,可最终选轩逸的人却占了大多数,甚至有人特意加钱从朗逸换成轩逸,这事让君挺好奇的,难道大家都不在乎这 1 万多块钱吗?
后来仔细打听了一圈,再结合自己对汽车市场的观察,才发现这里面的原因其实特别现实,根本不是单纯的 “贵有贵的道理”,而是消费者算清了一笔 “长期账”。
首先得说清楚,朗逸和轩逸都是紧凑级家用车的标杆,销量常年霸占榜单前列,产品力都不算差,但为什么大家愿意为轩逸多花钱?
核心不是买车时的一次性支出,而是后续 3-5 年的「隐性使用成本」。很多人买车只看裸车价,却忽略了油耗、保养、保值率这些后续要持续投入的钱,而轩逸恰恰在这些方面占了优势。
就拿油耗来说,轩逸 1.6L CVT 的官方百公里油耗是 5.6L,实际开下来市区也就 6L 左右,而朗逸 1.5L 6AT 的官方油耗是 6.2L,市区开经常能到 7L 上下。
君算过一笔账,按照每年开 1 万公里,92 号汽油每升 7 元来算,轩逸每年的油费大概是 4200 元,朗逸则要 4900 元,一年差 700 元,5 年就是 3500 元。
再看保养,轩逸小保养一次大概 350 元,朗逸则要 400 元左右,5 年按 6 次小保养算,又差了 300 元。这些看似零碎的差额,加起来已经快 4000 元了。
关键的是保值率,这才是 “大头”。根据乘联会公布的 2024 年紧凑型车保值率数据,轩逸三年保值率能达到 68%,朗逸则是 63%。
假设当初买的时候,轩逸 13 万,朗逸 11.8 万,三年后卖车,轩逸能卖 8.84 万,朗逸能卖 7.43 万,两者的差价直接变成了 1.41 万。
这么一算,当初多花的 1 万多块钱,不仅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油耗和保养省回来了一部分,卖车时还能多赚一笔,相当于 “花出去的钱又回来了”,这种账谁都能算明白。
除了隐性成本,家庭用车最看重的「场景适配度」,轩逸也拿捏得准。现在买这个价位轿车的,大多是三口之家甚至二孩家庭,用车场景无非是日常通勤、周末出游、节假日走亲访友,核心需求就是空间够用、乘坐舒适、开着省心。
轩逸的后排空间一直被称作 “移动大沙发”,不是空有虚名,它的座椅填充特别厚实,坐垫长度也够,成年人坐后排膝盖离前排座椅还有两拳多的距离,而且中间地板的凸起特别小,几乎不影响中间乘客的腿部空间。
君有个朋友是二孩家庭,买的就是轩逸,每次带两个孩子出门,后排放两个安全座椅还能留出一点缝隙,大人在旁边照顾也方便,而他之前试驾朗逸时,同样放两个安全座椅,中间就基本没法坐人了。
还有储物空间的细节,轩逸的门板储物格能轻松放下两瓶 500ml 的矿泉水,还能塞下一把雨伞,扶手箱深度足够,能装下孩子的零食、湿巾、小玩具等一堆杂物,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设计,却能极大提升日常用车的便利性。
而朗逸的储物空间设计就显得有些 “直男”,门板储物格比较窄,大一点的水杯都放不进去,扶手箱也偏浅,东西放多了就盖不上盖子。
对于家庭用户来说,这些细节积累起来的体验差异,往往比动力、操控这些 “纸面参数” 重要,毕竟谁也不想每次用车都因为储物空间不够而手忙脚乱。
品牌口碑的「代际传递」也起到了很大作用。轩逸进入中国市场很多年了,早期的轩逸就以 “皮实耐用、省油省心” 著称,很多老车主开了五六年甚至十几万公里,除了正常保养几乎没出过什么大问题。
君的姑父就是这样,2015 年买的经典轩逸,现在已经开了 18 万公里,发动机、变速箱依然运转正常,只是有些外观件老化,他经常跟身边人说 “轩逸这台车,开着放心,不用操心维修的事”。
这种口碑就像滚雪球一样,老车主会推荐给亲戚朋友,甚至出现父子两代都开轩逸的情况。
而朗逸虽然也是德系热门车型,但它的口碑多集中在 “皮实”“底盘稳” 上,对于家庭用户最关心的舒适性、省油性,口碑传播力度不如轩逸。
很多消费者买车时,都会优先参考身边人的真实用车体验,当身边有多个亲戚朋友推荐轩逸,说它 “省油、空间大、坐着舒服” 时,即使它贵 1 万多,消费者也愿意为这份 “确定性” 买单,毕竟谁也不想买一辆别人都说 “毛病多” 的车。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产品迭代的侧重点差异」。近几年,轩逸的产品迭代一直围绕着家庭用户的核心需求,比如入门版就标配了倒车影像、自动空调、车身稳定系统这些实用配置,中高配还增加了自适应巡航、车道偏离预警等智能化配置,即使是预算有限的消费者,买入门版也能满足日常用车需求。
而朗逸的产品迭代则显得有些保守,很多实用配置只在高配车型上才有,入门版不仅配置低,内饰材质也比较粗糙,塑料感很强,给人的感觉就是 “一分钱一分货”,想要好配置就得花多钱,而轩逸则是 “花小钱办大事”,用相对合理的价格提供了丰富的配置。
君还发现一个现象,现在的消费者买车越来越理性,不再盲目追求 “性价比”,而是看重 “价值匹配”。也就是说,消费者愿意多花钱,但前提是这笔钱能花得值,能买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
轩逸的定价虽然比朗逸高 1 万多,但它提供了舒适的乘坐体验、低的使用成本、丰富的实用配置,这些都是家庭用户真正需要的,所以大家觉得这笔钱花得值。
而朗逸虽然价格低,但在这些核心需求上的表现不够突出,给人的感觉就是 “性价比高,但不够贴心”。
当然,这并不是说朗逸不好,它的底盘调校确实不错,高速行驶时很稳,操控性也比轩逸略胜一筹,对于那些看重驾驶体验、对空间和舒适性要求不高的消费者来说,朗逸依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对于大多数家庭用户来说,轩逸的产品力显然贴合他们的需求,多花 1 万多块钱,能换来 5 年甚至长时间的省心和舒适,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还有一个现实原因,就是「经销商网络和售后服务」。轩逸的经销商网络比朗逸密集,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和县城,几乎每个区域都有日产的 4S 店,保养、维修都很方便,而且日产的售后服务口碑一直不错,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比较好,维修价格也相对透明。
而朗逸的经销商网络虽然也很广,但部分 4S 店的售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有消费者反映,有些 4S 店存在 “过度保养”“乱收费” 的情况,这也让一些消费者在选车时有所顾虑。
君身边还有个朋友,之前在朗逸和轩逸之间犹豫,后来因为他家附近就有一家日产 4S 店,而大众 4S 店要开车半个小时才能到,最终选择了轩逸。
他说:“平时工作忙,保养不想跑太远,日产 4S 店就在家门口,省时省力,而且售后服务也靠谱,这也是我愿意多花 1 万多块钱的原因之一”
消费者宁愿多掏 1 万多块钱买轩逸也不买朗逸,本质上是对 “长期用车价值” 的认可。买车不是一次性消费,而是长期使用的过程,油耗、保养、保值率、舒适性、售后服务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最终的用车体验和成本。
轩逸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消费者,就是因为它精准地击中了家庭用户的核心需求,用均衡的产品力、低的隐性成本、贴心的细节设计,让消费者觉得 “多花的钱值了”。
在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理性,单纯的价格优势已经很难打动消费者,只有真正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提供超出预期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赢得市场。
轩逸的成功,给其他车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想要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不能只靠价格战,要在产品力、用户体验、售后服务等方面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