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传比亚迪负债5800亿将暴雷,其实是一场精准投喂的商业暗杀

最近互联网上聊比亚迪,跟捅了马蜂窝一样,嗡嗡嗡的全是噪音。

核心就一个,说比亚迪负债5800个亿,马上就要原地爆炸,连环炸,升天炸,炸成一朵璀璨的烟花。

配合着股价一哆嗦,市值蒸发个千把亿,那场面,搞得跟天台排队抢号一样,不知道的还以为王传福连夜坐着海鸥跑路了。

很多人就慌了,说好的国货之光,怎么听着像P2P暴雷前夜?是不是以后买的比亚迪,保养都要自己去华强北配零件了?

每次看到这种论调,我都想笑。

这根本不是什么财经分析,这是典型的“信息差降维打击”,或者说得再直白点,这就是一场照着小学生脑袋削的商业暗杀。

手法极其简单粗暴,就是把一个专业概念,掐头去尾,然后塞给你一个巨大无比的数字,利用你对这个数字的恐惧,完成对你理智的收割。

这就好比有人指着你们家小卖部老板说,他一个月流水50万,但欠了街坊邻里45万的货款和赊账,所以他马上就要破产了。

你一听,卧槽,欠45万,这还得了?

但你忘了,那45万是他在正常生意里滚动的帐,是欠隔壁卖烟的、楼上送水的、批发市场进辣条的钱,这些钱今天欠着,明天货卖出去了就还了,这叫经营性负债。

真正要命的是他是不是在外面借了40万高利贷去澳门梭哈了,那叫金融性负债。

疯传比亚迪负债5800亿将暴雷,其实是一场精准投喂的商业暗杀-有驾

把这两件事混为一谈,不是蠢,就是纯粹的坏。

让我们把比亚迪这5800亿的负债扒光了看看。

这里面,绝大部分,是所谓的“应付账款”,说人话,就是欠供应商的钱。

造车是个什么生意?它是一个超长的产业链条,从一块铁皮,一个螺丝钉,一块电池,到最后组装成一台车,背后是成千上万家供应商。

主机厂跟供应商之间,一般都有个结算周期,比如90天,120天。

这意味着比亚迪从供应商那里拿了货,可以先用着,车子卖出去了,钱收回来了,再在账期内把钱付给供应商。

疯传比亚迪负债5800亿将暴雷,其实是一场精准投喂的商业暗杀-有驾

这在商业世界里,是写进教科书的标准操作,是利用商业信用为自己加杠杆,本质上是把供应商的钱当成自己的无息贷款来用,加速自己的现金流周转。

只要你的生意在转,车在卖,这就是一针强心剂。

只有当你的车卖不出去了,仓库堆满了,现金流断了,这笔账才可能变成催命符。

所以,问题的核心不是欠了多少钱,而是生意转得动转不动。

2023年比亚迪卖了302万辆车,现金储备趴在账上超过1600亿。你跟我说他付不起这点供应商货款?

这就好比一个世界拳王,赛前称重80公斤,有人就跳出来大喊:大家快看,他体重超标80公斤,马上就要心肌梗塞倒在台上了!

疯传比亚迪负债5800亿将暴雷,其实是一场精准投喂的商业暗杀-有驾

你是不是觉得这人脑子有坑?

真正衡量一家公司债务风险的,是“有息负债”,也就是欠银行、欠债券持有人的,要正儿八经付利息的钱。

这笔钱,比亚迪是多少?两百多亿。

作为对比,上汽的有息负债是它的三倍多,丰田更是个天文数字。

没人去说他们要暴雷,因为在汽车这种重资产、长周期的行业里,这点有息负债连毛毛雨都算不上。

这就是典型的商战,比的不是谁的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

这场针对比亚迪的舆论战,本质上就是一场围剿。

你降价,把车卖到10万以内,让过去那些合资品牌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你就动了太多人的蛋糕。

别人卖一台车赚的钱,比你卖三台还多,过去大家相安无事,你割你的中产,我收我的刚需。

现在你不仅要性能,要配置,还要把价格打到别人脸上,这就等于直接掀了桌子。

掀桌子的后果是什么?

就是所有人都会暂时放下彼此的恩怨,先联起手来,把那个掀桌子的人干掉。

怎么干?

疯传比亚迪负债5800亿将暴雷,其实是一场精准投喂的商业暗杀-有驾

正面战场打不过你,性价比卷不过你,那就只能从侧面下手。

造谣你的技术路线有问题,说你的电池不安全,编排你的高管八卦,当然,最有效、最能引发恐慌的,永远是财务问题。

因为大部分人不懂财报,但所有人都怕“暴雷”和“跑路”。

这种套路,堪称商业竞争里的“快种快收”模式,不需要严谨的逻辑,只需要一个足够吓人的标题,一篇拼凑起来的稿子,然后精准地喂到嘴里,投喂给那些信息渠道单一、情绪容易被调动的自媒体和用户。

流量和恐慌,就这么来了。

更有趣的是,我们必须搞清楚一个商业的“第一性原理”:任何商业模式,它不这么做会死吗?

比亚迪为什么要降价?

因为它必须通过规模效应,来摊平它在研发、在产业链布局上的巨额投入。

汽车工业的终局,一定是寡头游戏。现在所有的新能源车企,都在一条无限缩短的跑道上玩命狂奔,谁先跑出来,谁就能活下来,跑得慢的,中途掉队的,最后都会变成别人财报里“收购与兼并”那一栏里的一行小字。

这不是请客吃饭,这是你死我活。

所以,降价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抢占用户心智,是把市场份额这张门票牢牢攥在手里,是逼着对手跟自己一起跳进绞肉机里。

那么,谁从这场舆论风波里最赚钱?

第一,是比亚迪的竞争对手,他们花小钱办大事,用几篇黑稿就可能影响对手的销售和股价,何乐而不为。

疯传比亚迪负债5800亿将暴雷,其实是一场精准投喂的商业暗杀-有驾

第二,是那些靠流量吃饭的自媒体平台,真相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争议,有骂战,这样他们的KPI才好看。

第三,是那些在资本市场里做空的力量,配合着负面消息砸盘,赚得盆满钵满。

你看,在这场博弈里,平台、竞对、资本,都找到了自己的爽点。

唯一受伤的,就是那些被信息洪流冲昏了头脑,没搞清楚状况就跟风恐慌的普通人。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

比亚迪会不会暴雷?它现在需要担心暴雷吗?它应该担心的是别的对手比它更疯。

这就像两个绝世高手华山论剑,打得天昏地暗,结果旁边有个卖瓜的,一直在喊:“那个白衣服的要没气了!他快不行了!赶紧认输吧!”

你觉得这滑稽不滑稽?

真正的好戏,从来不在于这些插曲。

而在于当牌桌上的玩家越来越少时,活下来的那几个,会用怎样的方式,重新定义这个行业的规则。

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至于那些噪音,听听就好,别太当真,毕竟,总有人想看你起高楼,也总有人盼着你楼塌了。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搬个小板凳,坐好看戏,顺便搞清楚,这戏到底是谁搭的台,又是演给谁看的。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