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汽车宣布复工复产,目标年销100万台,9月重返市场!

最近车圈里有个事儿,估计不少人都听说了,挺让人意外的。

就是那个前段时间传得沸沸扬扬,说是什么老板跑路、工厂停工,基本上已经被大家默认“凉了”的威马汽车,突然之间又发出了声音,而且动静还不小。

他们发了一份公开的文件,说自己不仅要活过来,还要在今年9月份就开始重新生产汽车,并且还定下了一个让人听了都得愣一下的宏伟目标:到2030年,一年要卖出100万台车。

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不相信。

威马汽车宣布复工复产,目标年销100万台,9月重返市场!-有驾

这感觉就像你家楼下那个已经倒闭关门好几个月的饭店,突然有一天挂出横幅说要重新开业,而且目标是做成全国连锁餐饮巨头一样,确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一个已经被市场和消费者认为快要出局的企业,怎么一夜之间就画出了这么大一个蓝图?

是谁有这么大的能量来接手这个摊子?

他们打算怎么做?

这个一年100万台的目标,到底是认真的战略规划,还是为了吸引眼球喊出的口号?

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个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一聊。

首先,得搞清楚是谁让威马“复活”的。

根据威马自己发布的那份《致供应商白皮书》里的说法,一家叫做“翔飞”的公司,经过法院的裁定批准,已经正式接管了威马。

这个“翔飞公司”听起来很陌生,不是什么我们熟知的汽车大厂。

但顺着线索往下查,就会发现它背后可不简单。

这家公司的主要股东里,有一家深圳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他的名字叫黄晶,而黄晶这个人,又和“昆山宝能汽车有限公司”有关系。

看到“宝能”这两个字,很多对前些年商业新闻有点印象的朋友可能就“哦”的一声明白了。

没错,就是当年在资本市场上搅动风云,后来又雄心勃勃进军汽车行业,收购了观致汽车的那个宝能集团。

这么一来,事情的脉络就清晰多了。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创业失败者东山再起的故事,更像是一场资本层面的资产重组。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威马汽车虽然在经营上失败了,欠了一屁股债,品牌形象也跌到了谷底,但它手里还攥着一些非常有价值的东西。

威马汽车宣布复工复产,目标年销100万台,9月重返市场!-有驾

最核心的有两样:一个是汽车的“生产资质”,另一个是现成的“生产基地”。

现在国家对于新建新能源汽车工厂的审批非常严格,想拿到一张能合法生产和销售汽车的“准生证”,比以前难多了。

威马有这个资质,这就等于一张宝贵的入场券。

另外,威马在温州等地建有非常现代化的汽车工厂,这些厂房、生产线都是真金白银投下去的。

对于宝能系这样一直想在汽车行业有所作为,但自己造车之路也不太顺利的资本方来说,与其从零开始申请资质、圈地建厂,不如直接花钱收购一个现成的“壳资源”,这无疑是一条省时省力的捷径。

所以,这波操作,本质上是宝能系资本的一次抄底,他们看中的是威马留下的这份“家底”。

搞清楚了谁是新东家,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具体打算怎么干。

新威马的计划分了三步走,规划得非常详细。

第一步,是2025年到2026年的“复兴阶段”。

这个阶段的核心就是一个字:“稳”。

他们计划今年9月,先在温州工厂恢复生产两款老车型,就是大家可能还有点印象的EX5和E5。

第一年的产销目标定得也很务实,只有1到2万台。

他们很清楚,现在威马的品牌在普通消费者心里已经没什么信誉了,所以销售方向也做了调整,不急着和比亚迪、特斯拉这些巨头在公开市场硬碰硬。

他们的主要销售渠道有几个:一是针对以前的老车主,推出置换政策,这既能安抚老用户,也能消化一部分产量;二主攻大客户市场,也就是把车成批地卖给网约车公司和汽车租赁公司,这种生意虽然单车利润不高,但能快速走量,保证工厂有活干,让现金流先转起来;三是开拓海外市场,计划在泰国建一个“KD工厂”,也就是把汽车零件运到当地再组装成整车,这样可以避开一些关税,主攻竞争压力相对小一些的东南亚和中东市场。

你看,这个第一步的策略非常清晰,就是先不求打响名声,而是想尽办法先活下来,让整个体系重新运转。

第二步,是2027年到2028年的“跃升阶段”。

如果第一步顺利走完,新威马就要开始发力追赶了。

威马汽车宣布复工复产,目标年销100万台,9月重返市场!-有驾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年销量提升到25万到40万台。

光靠老车型肯定不行,他们计划推出搭载更高级别辅助驾驶技术的新车,全面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并且准备启动IPO,也就是上市融资,去资本市场募集更多的发展资金。

这个阶段的挑战就非常大了。

因为这两年中国的电动汽车技术发展得太快了,等你缓过神来,会发现竞争对手们已经把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超快充电这些技术玩得很溜了。

威马停摆的这段时间,落下的功课太多,到时候能不能追上,是个很大的疑问。

第三步,就是那个听起来有点“吓人”的终极目标了。

到2030年,要实现年产销100万台,年营收1200亿元。

100万台是什么概念呢?

2023年,理想汽车全年交付了37.6万台,已经是所有新势力车企里当之无愧的冠军,并且创造了历史。

新威马的目标,是要在短短几年内,不仅追上,还要达到理想汽车两倍以上的规模。

为了支撑这个目标,他们计划在未来5年推出超过10款新车型,覆盖纯电动和增程式两种技术路线,车型从小型车到大中型车,轿车、SUV、MPV全都有。

这个蓝图确实宏伟,但也让人觉得有点遥远。

那么,我们普通人该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从积极的方面看,威马的“复活”其实展现了我们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强大韧性。

一个企业倒下了,但它留下的工厂、设备、技术工人这些宝贵的生产资料没有被闲置浪费,而是通过市场的力量被重新整合利用起来,这是一种非常健康的产业新陈代谢。

这说明我们的制造业基础是扎实的,能够经受住风浪。

威马汽车宣布复工复产,目标年销100万台,9月重返市场!-有驾

同时,地方政府(比如上海和温州)的支持,也体现了我们国家对于保住制造业、稳定就业的重视。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新威马面前的困难,可以说是“地狱级”的难度。

首先是信任问题。

对于买过威马车的老百姓来说,很多人都经历过售后无人管、车辆变“板砖”的糟心事。

怎么让大家重新相信这个品牌,敢于再次掏出真金白银来买你的车?

这比研发一款新车要难得多。

其次是技术差距。

现在的汽车市场太“卷”了,当你还在生产几年前的老款车型时,别人已经把800伏高压快充、城市自动驾驶作为标配了。

威马就像一个休学了两年的学生,回到课堂发现大家已经在学大学的课程了,追赶的压力非常大。

最后就是钱的问题。

造车是个无底洞,非常烧钱。

新东家宝能系虽然有实力,但他们自己的财务状况也并非高枕无忧。

启动生产、研发新车、铺设销售渠道、打广告做营销,每一步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

这笔钱能不能持续供应,撑到公司能自己造血甚至上市的那一天,还是个未知数。

总的来说,威马汽车的这次“复活”,是一场充满变数的商业大戏。

它究竟能上演一出逆风翻盘的励志剧,还是最终只是一场资本的短期运作,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多一个汽车品牌参与竞争,理论上是好事,能让市场更有活力。

但面对这样一个有过“前科”的品牌,我们在做出选择时,恐怕需要比以往更加谨慎。

我们可以关注它的进展,看看它是否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兑现自己的承诺,但不必为那个“100万台”的宏伟目标而过于激动。

毕竟,在商业世界里,最终说话的不是蓝图,而是实实在在的产品、服务和市场表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