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东京港,海面上漂着雾,只有卸货机械的探照灯勾勒出几辆新车的轮廓。货轮缓缓卸下身躯,机舱打开,一辆辆贴着中文标签的比亚迪电动车,顺着铁轨滑入这个岛国。在起重机钢索的悬挂里,一台银色Sealion 7 EV“吊”在半空,像是被审查的候选人——日本市场的“海关”,素来是车辆的炼狱,多一颗螺丝都要填三份表。
问个假设:如果你是个日本消费者,站在车行展厅,看着一辆中国制造的SUV,再旁边是本田、丰田,销售员一并鞠躬介绍,你会怎么选?会不会顺手摸一把座椅,心里生出点不合时宜的好奇:“中国车,到底靠不靠谱?”在日本街头买一款外国车,是种类似“叛教者”的豪赌。
事实是,这道被欧洲人称为“魔鬼市场”的门槛,最近有点松——比亚迪,今年在日本的注册量首次过了400辆,累计销量也终于踩过5000辆的大关。也许这个数字在中国人眼里不够炸裂,毕竟同样的车在国内一天一个市可能就卖完了。但在日本,这却是外来品牌几十年未曾企及的突破。
推理这场逆袭,不能只看数字。日本市场的惯例是“全封闭”,不管你德系奔驰、法系标致,还是美系大皮卡,都打成酱油党。十款畅销车,清一色本地制造。这意味着,任何国际品牌得走一条“生存游戏”——技术得顶级,价格要温柔,服务得保姆级,还得懂“日式仪式感”。正经说,比亚迪是少数愿意打持久战的选手。
比亚迪的硬仗,首先赢在产品力。以旗舰电动SUV Sealion 7为例,刚上市两个月,注册量就攀到240台,拉升了所有展厅的接待流量。这不是靠大甩卖,而是靠实打实的“性价比”——毕竟,日本本地车企在纯电动领域还处于观望阶段,谁让丰田本田之流,老是温水煮青蛙,油电混动玩的飞起,纯电却迟迟不高调出手。
日本工程师们吃不准怎么回事,便把比亚迪Atto 3瞬间拆成一堆部件。结果发现,关键零部件几乎全是自主生产,供应链自己掌控,不用给海外巨头交“智商税”。就好比你点一份寿司,老板告诉你,鱼、米、芥末都是自己种养的——吃起来自然便宜还新鲜。电动传动系统,是一块“鸡肋”,外行不爱讲,内行知道比亚迪早已闭环。
当然,在“进口汽车品牌排行榜”上,比亚迪如今成了唯一可以和宝马奔驰并肩名列前十的中国品牌。这其实更让我关注日本消费者自身——日本人买中国车不光是买代步工具,更像是一场“冒险”:朋友圈晒一晒,多少带点争议,亲戚朋友交头接耳。买国产车——这些只在新闻联播里看见的名字——需要一种挑战传统价值观的勇气。就像家里贴着“祖传”的味噌,突然发现小区有中国黄豆酱馆开张。
别误会,所谓“逆袭”,也没有天降神兵那种爽感。细研这些冷数字,比亚迪在日本的市占率还是小到忽略不计,远谈不上什么革命。甚至,就算电动车销量一度超过了丰田——别忘了前提,丰田本身新能源产品线还很谨慎,没有放量。比亚迪的机会,是抓住了日本本土品牌的“慢步调”,在电动化转型这个拐点上先发制人。倘若丰田、日产“认真起来”,中国车还能不能高枕无忧?悬。
但话说回来,日本市场会不会像当年手机一样,被外来智能机攻城略地?答案没那么简单。“魔鬼市场”的恶名不是吹的,标准严、惯性强,坏消息是日本消费者换车周期超长,品牌忠诚度像黑帮入伙:“一入丰田门,终身是自家人。”
也许比亚迪最大的胜利,不在于“砍下了多少销量”,而是敲开了一扇过去从未松动的大门——只要产品过硬,外地车也有机会混进日本街头,哪怕每一步都得踩着钉子。
做刑警久了,我看多了“极限操作”的好戏,天才罪犯也难逃判卷,外来车企搅动本地市场,同样离不开耐心和手艺。中国车企的成功,未必是“大干快上”的胜利,而是温水炖青蛙,悄无声息地改变规则。就像比亚迪慢慢从Atto 3、Dolphin、到SEAL,不慌不忙一步步切入。下一个目标K-Car,直接挑战“日本特产”,谁输谁赢,现在下注未免太早。
我得自嘲一句,做法医能耐是“越细越正经”,可偏偏世界上最不讲情面的,往往是市场。今天车行里,比亚迪卖得火热,明天谁被打回原形,还真不好说。也许有人说,比亚迪登顶日本,是新能源的胜利;也许五年后回头看,只是一场昙花一现。
我只关心一件事:“魔鬼市场”会不会被中国车企永远攻陷,还是会重新反噬外来者?小步快跑和步步为营,哪条路更长远?这个悬念,比任何法医报告都有劲头,也更值得慢慢拆解。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