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厂商对安全冗余应有所作为,部分车企测试环节存在潦草问题,小米SU7燃烧事件暴露出安全隐患亟待改善

说起电动车燃烧,咱们得先聊聊小米SU7那次火上浇油的事故。天府大道上,车突然冒出火光,旁边几个路人急着去拉门,门硬生生打不开。火势太猛,没法多停留,只能眼巴巴看着车被烧得透透亮。北方工业大学那位纪雪洪教授说得挺对,锂电池里头藏着的能量巨大,一旦失控,爆燃几乎就是秒发的事。救援手段相对有限,这背后就是设计上安全冗余没做到极致的症结。

我有个朋友是电池供应链那边的,跟我说他们天天盯着成本打转儿。要加那些防爆燃的材料,比如钛酸锂加填充剂啥的,确实成本涨得快。于是有的车企根本不敢傻乎乎往里头加,怕车卖贵了,用户一看价格跳票干脆换别人。听着有点憋屈,但这就是现实,你说安全和利润之间到底哪边更重?没人敢说。

专家称厂商对安全冗余应有所作为,部分车企测试环节存在潦草问题,小米SU7燃烧事件暴露出安全隐患亟待改善-有驾

其实前阵子我还跟一家合资品牌的产品经理聊天,他吐槽说现在研发周期越来越短,尤其是电池测试环节,很多时候都得压缩。以前能做的跌落、刺穿、短路测试,都尽可能做全,现在时间只够在标准规定的最小值上打个勾。这种做法,确实有点潦草。我当时有点夸大其词,觉得所有车企都这样,但细想这个范围又太宽泛,有的品牌还是挺拼的,尤其那些主打安全和口碑的,自然不敢马虎,不过整体趋势确实偏向应付。

专家称厂商对安全冗余应有所作为,部分车企测试环节存在潦草问题,小米SU7燃烧事件暴露出安全隐患亟待改善-有驾

说到同价位的SUV,比如蔚来的那个ES6和理想的L9,碰到电池安全测试,做法截然不同。蔚来打着安全牌,花了不少功夫在电池包分区隔断和热管理上,测试多半比标准更严,还花了本钱在被动灭火系统。理想那边更看重整体成本控制,测试虽然合规,但没啥超标的花头。换句话说,用户买理想一部分是买舒适和智能,但安全冗余上可能没蔚来给力,真碰上爆燃概率虽小,但隐患还是差了些。这是我最近翻了下笔记才发现的细节。

顺便说个有趣的事儿。修理厂的小李跟我抱怨:这年头电动车修起来比燃油车复杂多了,尤其电池出问题,拆装根本不是几个小时能解决的。还有些车门设计没考虑紧急解锁,火灾现场反倒成了活生生的牢笼。听完我心里那个别扭,感觉安全设计上还能细化多少层级,咱们能不能先从解锁机制开始给点冗余?

说到市场上的新强标,许多人以为上了这玩意儿就能一劳永逸杜绝爆燃。我不这么乐观。某厂商技术负责人私下和我说,技术标准确实狠抓了安全门槛,强制了温控、电池包防护等等,但热失控这事儿,根本没办法做到百分百死绝,毕竟电化学反应本身就是个潜在炸弹。这话听着挺绝望,但也很实际。你想想,要做到极致安全,成本和售价起码得翻倍,消费者掏得起吗?

专家称厂商对安全冗余应有所作为,部分车企测试环节存在潦草问题,小米SU7燃烧事件暴露出安全隐患亟待改善-有驾

还有个我没细想过的点子,电池材料能不能像飞机那样,做成分段多重备份结构,好比一层层壳加厚似的?不确定这是否技术上可行但如果能,或许能在爆燃初期给出更多自救空间。这是我酒桌上随口和几个同行小吵一架时提的,结果大家都呛声太理想化了。不过谁知道呢。

专家称厂商对安全冗余应有所作为,部分车企测试环节存在潦草问题,小米SU7燃烧事件暴露出安全隐患亟待改善-有驾

对了,你们有没有想过,电动车的保值率到底跟安全感有多大关系?我粗略算了块儿百公里成本,电池安全新材料、重检测收费这些都摊到了车价里,一辆30万的电动车由于更严苛的安全配置,实际售价可能得多出来5%-10%。用户买回去,几年后卖,能不能回本?保值率是不是也因为配置越高,其实越吃亏呢?

突然想到,在上海的一次车主聚会上,一个修理工悄声跟我说:市场上那帮新手司机,哪管得了什么安全不安全,电动车掉队后直接怼墙,几条电池管线着火了才发现问题。说得我差点笑出声,这事儿跟车企的锅没一点关系,也能感受到用户体验和教育的短板。

好啦,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那天测试用的电池包故障率样本不多,也许还有些偏差。总归,这事儿别光盯着厂家,用户、监管、供应链都得一块整。你遇到过电动车在紧急情况下门打不开的尴尬局吗?如果遇见,你第一反应会是怎么做?

专家称厂商对安全冗余应有所作为,部分车企测试环节存在潦草问题,小米SU7燃烧事件暴露出安全隐患亟待改善-有驾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