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能啃下“充电基建”这根硬骨头?这个问题乍看简单,背后其实藏着一组让人忍不住追问的数据和现象,整个新能源江湖的“补能”生态,都在里面打转。
首先你得承认,每逢节假日高速路上那些疯狂“抢桩”的故事,几乎是每位车主都亲历过的“全民记忆”。
你说是谁愿意在服务区耗着等电?关键时刻还得看谁反应快,谁能提前卡位给爱车续命。
但这两年怪了,新闻里见到抢桩的热闹画面明显少了,该不会是哪位大神点了“免抢模式”吧?
大家都在质疑,新能源车越卖越多,难道充电桩没跟上?事实刚好相反,中国的充电基础设施扩张速度累累登顶,直叫国外朋友吃惊到掉下下巴。
一查数据才知道,2025年6月全国充电桩就突破了1477万根,这啥概念?2022年底还只有521万,一转眼翻了两番多,妥妥的倍儿爽。
而且直流超充桩成主力,各地服务区的桩都变得有模有样,再也不是五年前那个60千瓦慢吞吞的老家伙。
你明明回忆里“充半天只涨几格”,现在随便一个服务站都能顶着120千瓦甚至更高的桩,充电体验直接进入“急速快充时代”。
综合来看,车企+电池厂商给了续航与充电速率一大波buff,再加上全国充电桩遍地开花,抢桩这个梗也逼得快要失业。
要说基建狂魔四个字,不是谁都敢自称,反倒大洋彼岸的美国和欧洲,新能源补能体验就悬着一颗心。
且不说特斯拉超充在美国就是妥妥的“救命稻草”,欧洲可就有点黯然神伤了。
充电桩少,充电速度慢,城市道路又各有千秋,高速充电基本靠抢人品。
欧洲新能源车普及率高,可配套环境却连美国都不如,不禁让人吐槽:“倒数第二的还得给倒数第一补课?”
美国其实不是特别热衷搞充电基建,油便宜、地广人稀,大家更习惯老老实实烧汽油。
欧盟定下2030年公共充电桩要冲到350万根,但美国目标才50万,完全是给欧洲垫底的节奏。
美国新能源渗透率还不到10%,今年又被政策一刀切,销量直接下滑——新能源玩得正嗨,突然刹车,心里啥滋味你懂吗?
这么一看,美帝要是没有特斯拉介入,那高速路上估计能上演“充电版大逃杀”了。
特斯拉这波操作确实厉害,全国铺超充站,网络密布,运营、技术,堪称美国新能源的一根救命绳。
大牌豪华车都服软,扎堆接入特斯拉的网络,用户充电体验直线上升。
但去年马斯克直接让500人超级充电团队净身出户,圈内炸锅,业界忧心忡忡——这团队是能把全国桩网整明白的技术大佬,说散就散,可见压力有多大。
当然,技术流不会闲着,这波强人转战英国,成立新公司Hubber,誓要拷贝美国超充经验,给欧洲补课。
三位创始人都曾亲自操刀特斯拉超级充电站英国布局,直接用履历打脸同行。
一出手就是6000万英镑融资,这待遇堪称创业圈“氪金号”。
Hubber的野心很明了,瞄准英国城市那些寸土寸金的路段,专攻充电桩不够多不够快的痛点。
英国城市道路堪比迷宫,小路挤、大道堵,改建难度高得让人头皮发麻。
用旧仓库、加油站这些边角料地改成充电站,便利性和吞吐量优先,只要能给网约车、出租车充上回电,司机们不耽误拉活就行。
配套卫生间、自动贩卖机这些基本服务,虽说比不上国内大食堂、综合服务中心,但也算用心了。
听起来像是把特斯拉超充站的成功配方,原封不动搬到大不列颠。
如果能做到服务多类型车,顺带搭上线将来的“机器人出租车”业务,Hubber的商业想象空间确实挺大。
不过吃中国用户这碗饭的,未必会对Hubber的这套玩法有共鸣。
一来咱国内高端液冷超充早就能达到600千瓦以上,比亚迪的兆瓦闪充简直就是能用数据飙车,秒充2公里不是梦。
150、300千瓦的桩,对国内市场已经不算太先进,见惯了技术迭代,只觉得国外还在“上古版本”。
再看“方便车辆进出”的充电站,国内早已不满足于“方便”这个点,走的是综合服务解决方案。
有的专门为营运车司机准备寝食一站式配套,公寓、食堂、洗衣机一应俱全,月租低、服务全,司机不仅充电,还能安家度日。
充电桩公司和交通管理部门一起加入战场,连基层公安、社区都来帮着完善服务流程,只求司机用得舒心。
这种上下齐心、政企联动的模式,是国内充电网络领先全球的核心原因。
基建要做快做强,得有人带头,国内这一套是央国企先举旗,国家政策规划提前布局,然后才轮到民间资本和商业公司蜂拥投身。
到2020年,充电桩定为“新基建”,补贴、政策跟进,社区停车场、电网配套一通通推进,才有今天这遍地都是充电点的东风。
而政策推动之外,市场慢慢切换到商业公司主导,发展节奏更健康也更有活力。
2025年全国充电企业市场份额排名,前五全是商业公司,国家电网到第六才混个脸熟。
综上,中国充电桩经济是典型的“政企协作再到市场主导”,所有环节有序打通,基础扎实、扩张迅猛。
对比欧洲,充电市场全部靠商业公司唱主角,欧盟只是政策补贴,从未当过“一线工地负责人”。
最大的IONITY本质上也是车企合资行业平台,公司行为注定只能逐利,格局注定发展不均。
欧盟有70%的充电桩集中在德、法、荷等少数国家,大部分小国那是“骑车都找不到桩”。
即使充电桩密集的地方,布局也常常乱七八糟,用户体验远不如国内。
Hubber之所以能借机会抢跑,就是利用了市场失衡带来的缝隙。
但实际细看Hubber模式,他们并不直接运营充电桩,充电服务交给第三方充电公司,自己侧重旧场地盘活和地产利用,干的是“场地流转平台”,能否撑起整个能源网络升级还说不好。
成不成嘛,大家看好也质疑,盼着创业公司带来新鲜血液,但最终谁来咬住基建硬骨头,依然悬着。
必须说,中国的新能源补能体验天花板,很大一部分归功于电力供应的稳定和可扩张能力。
去年中国月用电量突破万亿千瓦时,这数据多到令人震惊——东盟全年用电顶不住一个中国的一个月。
跟美欧印加一块儿比,去年咱国内还是一个国家完胜三大经济体总和,能量爆表。
新能源发电占到了总发电四分之一,风光、生物质全都加持,技术和规模几乎不让人有话说。
而欧美做充电桩的难题,不只是速度慢、桩太少,更有电网承载能力难题。
你一旦桩速度提升、电动车铺开,用电高峰、瞬时冲击全都到来了,电网不升级根本顶不住。
正因如此,即便创业公司再多,模式再新,补贴撒得再爽,底层供能才是新能源补能体验能否成为真正“日常享受”的决定因素。
今年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又警示,2030年欧盟至少要建880万充电桩,可按现有节奏只够160万,明摆着要起“充电桩危机”,干着急也没办法。
建设流程繁琐、审批慢、标准不一即是一个坑;电网升级、优化又是另一个坑,“里程焦虑”没法彻底消除。
说穿了,新能源大势已定,充电基础设施却还在啃老,不是一家公司能砸钱补上的,非得产业共振、政策提速才有救。
夜深了,还在排队充电的司机们或许最能体会什么叫“用电无忧”是多么奢侈,欧洲创业公司自是有追梦的勇气,但在中国百万级充电桩、万亿级电量面前,压力只会更大。
那到底谁能啃下这根充电基建硬骨头?各位怎么看,政企联动是真解药,还是商业创新能逆袭?欢迎留言聊聊你的想法!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