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最近发布的三季报和10月电池数据,反映出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它的车卖得不少,但增长速度没有跟上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它的电池装机量却比行业整体增长得更快,甚至弥补了销量方面的不足。
这种“一慢一快”的局面,反映了比亚迪一个重要转变。很多人还认为比亚迪是“造车的”,但它的电池业务已经不只是给自己用了。过去,电池主要用在自家车上;现在,不少国外传统车企和新兴品牌也开始使用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特别是在欧洲,装车量增长很快。同时,全球对储能电池的需求正在快速增加,比亚迪在这方面也抓住了机会。
这些变化说明,比亚迪不再只靠卖车赚钱,而是形成了“车”和“电”互相支持的模式。
前三季度比亚迪的净利润表现一般,但第三季度比第二季度有所回升。这背后是成本和规模效应在起作用。最近两年,新能源汽车行业打起价格战,车企利润普遍变薄,比亚迪也受到影响。
不过,三季度部分电池原材料价格下降,加上车子卖得多带来的规模效应,缓解了降价的压力。在行业利润整体不高的情况下,能实现利润回升,说明比亚迪在成本控制和业务韧性上比不少同行更强。
目前,比亚迪正在走“车和电池共同发展”的路线。在电池领域,它与宁德时代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两者差距在缩小。比亚迪使用的磷酸铁锂电池,成本低、寿命长,受到车企和消费者的认可。汽车方面,虽然增速放缓,但总销量基数仍然很大,而且高端车型占比在提高,海外市场也在逐步拓展,整体表现稳定。
不过,比亚迪也面临挑战。电池方面,一些规模较小的公司增长很快,正在争夺市场份额;汽车方面,价格战的影响还在持续,如何在保持销量的同时稳定利润,是一个难题。
从三季度表现来看,比亚迪已经找到了一些应对方法:用电池和储能业务开拓新市场,用规模效应降低造车成本。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比单纯追求销量更稳妥。
其实,比亚迪的变化也反映了整个新能源行业的趋势。只靠卖车和打价格战的时代正在过去,真正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技术和业务结构。比亚迪把电池从一个“自家用的零件”,做成了“对外的生意”,既增强了自身优势,也为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