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本是件高兴事,谁曾想竟会被销售"诅咒"?近日,一则"极氪销售称买小米YU7是买命"的聊天记录在网上炸开了锅。当消费者满怀期待选购爱车时,为何会遭遇如此恶意的言语攻击?这背后暴露出哪些行业乱象?
事件回顾:恶意言论引爆舆论
10月21日,一则聊天记录截图在社交媒体疯传。记录显示,一位决定购买小米SU7的顾客遭到极氪销售人员的恶意言论:"如果你想买人生的最后一辆车,你肯定得选小米YU7",更惊人的是后续那句"你买的不是259800,你买的是你的命"。
这种带有明显人身攻击和诅咒意味的言论立即引发网友强烈谴责。多数人认为,作为专业销售人员,无论竞品如何,都不该对消费者说出如此恶毒的话。事件发酵后,极氪汽车苏鲁战区负责人迅速联系当事人致歉,并宣布涉事销售人员因三级违规违纪被开除。
行业乱象:恶性竞争的冰山一角
这起事件绝非孤例。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销售人员为完成业绩不择手段的行为屡见不鲜。常见乱象包括:
刻意贬低竞品性能和安全系数
编造不存在的数据误导消费者
恶意中伤竞争对手品牌形象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4S店甚至将"拉踩竞品"作为销售话术培训内容。这种做法不仅违背商业伦理,更可能触犯《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国消费者协会2023年数据显示,汽车销售服务投诉中,涉及虚假宣传和恶意竞争的占比高达32%。
体系漏洞:车企培训亟待升级
表面看是销售个人素质问题,实质暴露的是车企培训体系的重大缺陷。现行销售培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过度强调销售技巧而忽视职业伦理
缺少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内容
对违规行为惩戒力度不足
业内专家指出,车企应当建立更完善的培训考核机制,将商业道德、消费者心理学等纳入必修课程。同时要设立独立的监督渠道,让消费者能够便捷举报不当销售行为。
消费者如何保护自身权益
面对可能存在的销售陷阱,消费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保留所有沟通记录作为证据
对明显失实的宣传保持警惕
通过官方渠道验证销售说辞
遭遇不当言行立即向车企总部投诉
购车是重大消费决策,消费者有权获得真实、完整的信息,而不是被恶意言论干扰判断。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营造健康的汽车消费环境。
商业竞争不是零和游戏,恶意中伤换不来真正成功。当车企把精力放在提升产品力而非诋毁对手,当销售人员用专业服务替代语言暴力,整个行业才能赢得消费者长久信任。毕竟,汽车承载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是互相伤害的刀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