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人平时开车路过那些汽车4S店,总会觉得它们特别气派。
玻璃幕墙擦得锃亮,展厅里灯火通明,一排排崭新的汽车闪闪发光,销售人员西装革履,看起来这生意肯定是非常赚钱的。
但一个可能让大家都很意外的现实是,如今这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汽车经销商,正面临着一场非常严峻的生存挑战。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在最近一次行业年会上公布的数据,可以说是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超过一半,具体来说是52.6%的汽车经销商,在2025年上半年都处于亏损状态。
这个数字是历史上第一次突破50%,意味着每两家4S店里,就有一家以上是在赔钱经营,整个行业的生存底线已经被触碰到了。
那么问题来了,好端端的,卖车怎么就从一个“香饽饽”变成了“烫手山芋”呢?
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压力叠加的结果。
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叫做“价格倒挂”。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专业,但说白了就是做亏本买卖。
打个比方,一家4S店从汽车厂家那里进一辆车的价格是15万,但由于市场竞争太激烈,为了能把车卖出去,他们最后只能以14.5万的价格卖给消费者。
这样一来,每卖一辆车,光看车价,他们就要先亏掉5000块。
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这不是傻吗?
谁会做赔本的生意?
可现实情况是,经销商们也是有苦难言。
汽车厂家为了完成自己的生产和销售指标,会不断地给经销商分配任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压库存”。
一辆辆新车源源不断地运到4S店的仓库里,如果卖不掉,这些车就会占用大量的资金,每天还要产生仓储和管理费用。
根据统计,现在一辆车从进店到卖出去,平均需要36.6天,比前几年足足多了一个星期。
车积压得越多,资金压力就越大,经销商为了尽快回笼资金,只能选择降价,哪怕是亏本也要卖。
这种“价格倒挂”的现象,在市场上80%的主流热销车型中都存在,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卖得越多,亏得越狠”。
在这样的困境下,我们看到的数据就不足为奇了:2024年全国有超过4400家4S店关门退出了市场,而2025年上半年,又有超过1200家门店走到了倒闭的边缘。
除了价格和库存的压力,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崛起也给传统汽车经销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这就像一场行业内部的“新旧交替”,让整个市场格局发生了剧烈的分化。
数据显示,那些主营新能源汽车品牌的经销商,盈利情况相对较好,有将近43%的店家是赚钱的。
而那些主要依靠销售传统燃油车的经销商,日子就难过多了,亏损的比例高达58.6%,成了这次危机的重灾区。
很多传统经销商也想转型,去卖新能源车,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转型意味着要投入巨额资金,比如要安装充电桩,购买专门的电池检测和维修设备,还要对员工进行全新的技术培训。
这笔钱投下去,短期内很难看到回报,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很多经销商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不转型是温水煮青蛙,慢慢等死;转型则可能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加速死亡。
这场危机也暴露了传统4S店盈利模式过于单一的致命弱点。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4S店的主要利润来源就是卖新车,维修保养、保险金融这些业务都属于“锦上添花”。
可现在,卖新车这根最粗的“顶梁柱”已经不赚钱甚至开始亏钱了,而其他的“副业”又没能及时发展壮大,挑起盈利的大梁。
这就好比一家餐厅,过去全靠一道招牌菜吸引顾客,现在这道菜没人点了,其他的菜品又不够出色,那这家餐厅的经营自然就会陷入困境。
整个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在市场的剧变面前显得非常脆弱。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行业自身,都在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一方面通过“以旧换新”等措施来鼓励和扩大汽车消费,给市场注入一些活力;另一方面也开始着手整治行业内那种不计成本、互相伤害的“内卷式”价格战,希望能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健康的竞争秩序。
作为行业组织的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也在为经销商们奔走呼吁,向有关部门提交研究报告,集中反映价格倒挂、库存过高和厂家返利拖欠这三大难题,并倡议各大汽车品牌能与经销商建立更加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渡过难关。
在行业自救方面,一些有远见的大型经销商集团已经开始行动,他们的做法或许能给其他人带来一些启发。
比如,中升控股集团就果断关闭了76家盈利能力差的燃油车4S店,将资源集中用于改建新能源门店,并且开创了一种“跨品牌超级服务中心”的模式。
这种服务中心可以维修保养多个品牌的汽车,大大提高了维修工位和设备的使用效率,据说利用率提升了47%。
而另一家经销商巨头永达汽车,则敏锐地捕捉到了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另一个商机——电池养护。
他们开始布局专业的电池服务网点,通过销售专业的养护设备、提供服务并收取分成,以及利用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来实现新的盈利,为自己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赛道。
值得注意的是,汽车厂家和经销商之间的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像小鹏、阿维塔这些新兴的造车势力,早期都倾向于自己开直营店,但现在也开始认识到经销商网络的价值,在一些城市将直营模式转变为授权经销模式。
这背后反映出一个行业共识,那就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单打独斗已经行不通了,厂家和经销商必须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实现“融合共赢”,才能走得更远。
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有两个领域被认为是未来可能带动整个行业走出困境的新增长点,那就是二手车业务和汽车金融服务。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日益成熟,国内的汽车保有量已经非常庞大,这意味着二手车市场潜力巨大。
据预测,今年我国的二手车交易量和交易额将分别突破2000万辆和万亿元大关。
如果经销商能够抓住这个机遇,把二手车业务做好做规范,它完全有潜力成为一个新的、稳定的利润来源。
而汽车金融则像是整个流通体系的“血液”,如果金融机构能够根据市场变化,提供更多样化、更灵活的金融产品,比如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特色贷款、针对二手车的消费信贷等,就能有效刺激消费需求,为整个行业注入更多的流动性。
这场席卷汽车流通行业的危机,既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更像是一剂强力的催化剂,它正在迫使整个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从汽车厂家到经销商再到金融机构,都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和变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