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出征东京 双线破局日本市场
展台灯光亮起。东京国际展览中心。比亚迪的展位格外醒目。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参展。而是中国汽车巨头在日本市场的全面亮相。
全球首发车型静置主舞台。三层布局的日行灯犹如睁开的双眼。静静注视着这个全球最难攻破的汽车市场。
乘用车:精准切入日本市场
比亚迪深谙日本消费者的需求。K-Car车型的推出就是明证。车身尺寸严格遵循日本微型车标准。长度控制在3400毫米以内。宽度不超过1480毫米。方正规整的造型。最大化利用每一寸空间。
这款K-Car绝非简单的代步工具。它搭载20千瓦时电池组。WLTC工况下续航达到180公里。支持最高100千瓦充电功率。配备热泵空调系统。预计售价26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2.58万元)。直接对标日本市场畅销的日产Sakura。
但比亚迪的野心不止于K-Car。仰望U9的同期亮相彰显了技术实力。从微型车到超级跑车。产品线覆盖之广令人惊叹。
日本消费者对汽车极为挑剔。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喜好。比亚迪为此做了充分准备。截至2023年底,比亚迪在日本已有51个销售网点。计划到2025年扩展至100家。面对面交流。潜移默化。让日本消费者感到放心。
商用车:七年耕耘奠定基础
商用车是比亚迪打开日本市场的钥匙。2015年。5辆比亚迪电动巴士驶入京都。这是中国汽车品牌首次进入日本。如今。比亚迪电动大巴已在日本24个都道府县行驶。市场份额超过70%。
惊人的成绩背后是本地化努力。比亚迪邀请日本设计师参与电动巴士设计。确保维修服务覆盖日本47个都道府县。承诺48小时内向全国供应零部件。针对日本地震多发的特点。比亚迪K9巴士还搭载了VTOL功能。相当于可移动的大型电源。
比亚迪计划到2030年在日本实现电动大巴销售量4000台。这次展会展示的多款纯电动巴士。正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迈出的坚实一步。
技术底蕴:看不见的竞争力
展台上的车型引人注目。但真正的竞争力藏在细节中。刀片电池。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iTAC智能扭矩控制系统。这些创新技术是比亚迪的底气。
安全是出海的关键标签。BYD ATTO 3在欧洲E-NCAP和澳大利亚A-NCAP中获得五星评价。安全等级达到全优标准。正碰结构安全提升50%。侧碰结构安全提升45%。整车扭转刚度提升70%。这些数据背后是工程师们对品质的执着。
比亚迪拥有超过10万名工程师。11个研究院。累计研发投入超千亿元。申请专利超过4.8万项。11年研发投入超过当年净利润。有时甚至是净利润的3到4倍。这种对技术的坚持。在今天得到了回报。
战略布局:长期主义的胜利
比亚迪在日本市场走的是一条漫漫长路。1999年。带着二次充电电池进入日本。2008年前后。将太阳能电池板带到日本。2015年。电动大巴进入日本。2022年。正式进军日本乘用车市场。
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刘学亮坦言:“为了这两三年,比亚迪默默努力了20年”。这种长期主义思维。在追求速成的商业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
日本市场非常封闭。消费者的向心性也比较强。进口汽车销量在日本的市场份额从未超过10%。外资品牌几十年来在日本市场只是点缀而已。
但比亚迪看到了机会。日本政府计划在2035年前实现在国内销售的新车全部为电动车。并出台政策支持汽车电动化。而日本传统车企转型态度并不积极。2022年日本新车总销量中纯电动乘用车占比仅1.7%。远低于中国的19%及欧洲的11%。
这个差距。就是比亚迪的机会。
未来展望: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
比亚迪不再满足于单纯销售汽车。而是要成为日本电动汽车生态的构建者。与明治产业合作解决维修人员短缺问题。经销商员工参加专门培训课程。建立健全服务机制和售后保障体系。
比亚迪在日本的营销极具创意。富士山下搞户外露营。晚上的电源来自比亚迪的车辆。东京六本木地区用电动车点亮圣诞树。这些活动让日本消费者感受到电动车不仅是交通工具。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从制造出海到品牌出海。中国新能源车的国产品牌底色越来越亮。比亚迪亚太汽车销售事业部总经理刘学亮表示:“如今是由电池、电机、电控引领汽车发展的时代”。中国企业在这些领域已掌握核心技术。
日本汽车行业研究公司Carnorama Japan的代表董事宫尾健认为:如果比亚迪能成功打入以先进汽车工业闻名的日本市场。那么也能获得全世界的支持。
十年磨一剑。比亚迪的日本之路才刚刚开始。但每一步都踏实而坚定。计划到2025年底在日本开设100家门店。这个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2025日本移动出行展。是比亚迪向日本市场展示实力的舞台。更是中国汽车工业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当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行驶在东京街头。世界汽车产业的格局正在悄然改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