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岛的网友提出了一个问题:印度说要“三年登顶全球第一车企”,这到底是真正的产业跨越呢,还是又一次的“夸大其词”呢?

冰岛的网友提出了一个问题:印度说要“三年登顶全球第一车企”,这到底是真正的产业跨越呢,还是又一次的“夸大其词”呢?这个问题一下子就把讨论区给引爆了。

先瞧数据:印度2024年乘用车的销量大概是420万辆,在全球排第三位呢。可跟中国定下的3229万辆年度目标一比,那规模压根就不是一个档次的。要想在三年里连续跨越两个等级,不管从时间方面还是资金投入方面来讲,都不太容易做到相匹配。

冰岛的网友提出了一个问题:印度说要“三年登顶全球第一车企”,这到底是真正的产业跨越呢,还是又一次的“夸大其词”呢?-有驾

全球排名依据的是“销量乘产能乘布局”。像丰田、大众这样级别的集团,都在千万辆的销量规模以及多个大陆的产能方面进行较量。而印度本土的车企,它们在全球销量以及海外产线的占比方面比较低,所以在短期内很难改变现有的格局。

葡萄牙网友评论:市场是长坡厚雪,想靠口号抵达没有先例,投资人先看可预期性,其次才是故事。

决定谁胜谁负的关键在于供应链以及政策的具体细节。印度实施了新的电动汽车政策,出台了“投资承诺加上降低关税再加上进口额度”这样一套措施,不过在这期间也设定了本地生产比例以及时间期限的门槛,外国资本进行评估的时间不会很短。

渗透率就是真正的检验标准。穆迪预估,印度乘用车电动化的渗透率眼下还在低位数的个位水平,估摸到2030年总销量大概能达到510万辆左右,不管是生产那一头还是消费这一头都还处在上升的阶段呢,三年之内要实现明显突破肯定得承受很大压力。

冰岛的网友提出了一个问题:印度说要“三年登顶全球第一车企”,这到底是真正的产业跨越呢,还是又一次的“夸大其词”呢?-有驾

塞尔维亚网友评论:政策可以加速,但产业要堆料,电池、功率器件、充换电网络与整车一致性一项都不能缺。

出口不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印度在2024到25财年一共出口了536万辆整车,从表面上看数据很突出,但是其中主要的部分是两轮车,乘用车的出口量仅仅大约77万辆,整个的结构比较低端,非常依赖价格方面的竞争力,很难带来很多可观的利润,也没有品牌积累所带来的长期收益。

物流和关税构成了隐性的阻力。在高关税保护下的封闭市场难以推动体系效率的提升,港口与内陆之间的运输时效和成本问题也会直接影响出口竞争力,再好的产品也得看最终的到岸成本。

冰岛的网友提出了一个问题:印度说要“三年登顶全球第一车企”,这到底是真正的产业跨越呢,还是又一次的“夸大其词”呢?-有驾

秘鲁网友评论:排名是结果,不是目标,全球第二三线市场的价格战与渠道战,最后比的是综合成本曲线。

横向一对比,就能把路径差异看得很清楚。中国提供的是“工程化加长期主义”这样的方式:确定每年的目标,拓展需求,稳固产业链条,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在2025年,明确了3229万的销售目标和1550万的新能源目标,让产业、政策和基础设施能够同步产生共鸣。

冰岛的网友提出了一个问题:印度说要“三年登顶全球第一车企”,这到底是真正的产业跨越呢,还是又一次的“夸大其词”呢?-有驾

巴西网友评论:治理的关键词是确定性交付,企业要的不是一句“欢迎”而是一张清晰的时间表、成本表与本地化路线图。

给印度提三条切实可行的建议:第一不要将电动车政策中的本土话要求与资本投入进度混为一谈,要留出充足的时间来进行调整和适应;第二充分利用两轮车“外表看起来厉害但内里有追求”这样既有的优势,推动当地供应链升级,避免陷入只依赖单一低端道路的状况;第三借助产业走廊这一模式,重新规划港口、铁路和产业园区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稳定的物流体系来提升出口的竞争力。

一句话收束:登顶不是“冲刺赛”,而是“接力跑”,技术供应链市场的三把钥匙缺一不可;与其沉迷热词,不如用连续三年的可验证数据回答市场的怀疑。

冰岛的网友提出了一个问题:印度说要“三年登顶全球第一车企”,这到底是真正的产业跨越呢,还是又一次的“夸大其词”呢?-有驾

参考文献:印度品牌资产基金会(IBEF):《印度汽车销量增长前景:穆迪评级观点》 新华社、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中国2025年汽车产业稳增长工作方案(销量目标3229万辆)》

声明:本文内容80%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AI辅助,但是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图片素材全部都是来源真实素材或者A1原创。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望读者知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