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交付风波起 准车主维权 副总裁回应
车还没下线。尾款通知先到了。这届小米车主。有点难。
一位YU7准车主最近很焦虑。他的车刚下线。交付专员发来通知:七天内付清尾款。否则订单取消。定金不退。但物流就要五天。真正留给他验车付款的窗口只有两天。更不巧的是。那两天他正好没空。
他试着沟通。换来一句“不付款就取消订单”。打400客服。无果。最后他只能跑到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的微博评论区留言求助。李肖爽回复:“我们会认真对待,核实情况”。
这已不是孤例。
八月底以来。多名准车主反映类似遭遇。有人车还没排产。就收到付款通知。有人因出差错过期限。订单直接被标记违约。甚至有人刚申请延期360天。却突然被催七日内付款。最终定金被没收。
小米的解释是:防黄牛。
北京小米销售人员称。此举主要针对“高风险用户”。比如:申请过延迟交付的、金融分期配合度低的、表达过不想提车或转卖意向的。YU7太火了。3分钟大定破20万台。二手平台订单转卖价一度炒高2万元。小米不得不收紧规则——下单人与提车人必须一致。禁止随意更改提车地点。
但问题在于:规则落地就变味。
本应精准打击黄牛的政策。误伤了许多真实车主。系统冷冰冰地执行“7天倒计时”。不考虑物流延迟、用户临时有事等现实因素。更让用户不安的是:车都没见到,凭什么先付全款?
行业惯例是先验车后付款。
特斯拉、蔚来等新势力普遍支持车辆到店查验后再付尾款。比亚迪、吉利等传统品牌也多在提车时结清余款。小米自己曾在《SU7答网友问》中承诺“支持验车后支付”。但购车协议却写明:收到付款通知后7日内必须付清。不得以车辆未下线、未交付为由拒绝。
律师观点:这或是霸王条款。
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胡钢指出。若格式条款单方面排除消费者权利、加重其责任。应属无效。车辆尚未排产即要求全额付款。涉嫌违反“先履行抗辩权”。
深层次矛盾:资金压力 vs 用户体验。
小米汽车正处于产能爬坡期。供应链、库存管理、资金流转压力巨大。提前锁定尾款可缓解现金流压力——若每月3万台订单中半数需提前支付。以每台平均12万元计算。小米可提前锁定约18亿现金流。这对车企而言无异于无息贷款。
但用户成了风险承担者。提前数月支付全款。承担资金占用和不确定性。若车辆存在问题。维权将更被动。
风暴中的SU7 Ultra。
这款车此前已多次引发争议。碳纤维机盖被质疑性能与宣传不符。部分车主启动集体诉讼。加上这次的尾款风波。信任危机正在加剧。
互联网思维与汽车产业的碰撞。
小米将手机行业的预售逻辑移植到汽车领域:快速回款、七天锁单、定金不退。但汽车是高价耐用消费品。决策周期长、供应链复杂、质量验证要求高。用户期待的是风险共担。而不是单方面兜底。
出路在哪里?
或许可以更灵活:延长付款窗口期、增加线上验车流程、针对诚信用户提供豁免机制。打击黄牛的同时。避免误伤真实支持者。
李肖爽的回应是第一步。但用户要的不是一句“核实”。而是规则的人性化调整。
毕竟。卖车不是卖手机。用户付出几十万。期待的是一场被尊重的交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