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几个在合资车企干了十几年的朋友吃饭,气氛有点微妙。
搁几年前,他们聊起自家品牌,什么德系底盘日系省油,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优越感,是藏不住的。
现在呢,聊的都是“我们部门上个月又走了几个”、“据说隔壁新势力又开了三倍薪水挖人”,言语间,那种“好日子到头了”的班味儿,隔着火锅的热气都能闻到。
我小区的地下车库,也像个缩影。
以前一水儿的BBA(奔驰宝马奥迪)和“两田”(丰田本田),是中产家庭的标配。
现在,蔚来、理想、小鹏,还有比亚迪的各种“王朝”、“海洋”系列,见缝插针地停得到处都是。
甚至有邻居把开了没几年的宝马5系卖了,换了台国产的增程SUV,理由很简单:“那个大冰箱彩电,孩子喜欢,跑长途也没焦虑,关键是,一箱油加满,市区通勤全用电,一个月油钱省出一顿大餐,这账算得过来。”
这事儿吧,你要拉长时间轴看,特别有意思。
它不是简单的谁家车卖得好、谁家车降价了的“销量战”,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价值体系”的崩塌和重构。
我们先来捋一捋,过去二三十年,合资车企在国内是怎么“躺赢”的。
说白了,就靠两样东西:技术代差和品牌光环。
所谓技术代差,核心就是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三大件”。
这玩意儿是传统燃油车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人家上百年积累下来的壁垒。
我们自己造不出来,或者说造出来的不够好,那就只能拿市场换技术。
一个海外早就淘汰的发动机,拿到国内,换个壳子就能再卖十年,利润高得吓人。
这笔账,人家算得门儿清,我们当时也没得选。
所谓品牌光环,就是一种“情绪价值”的溢价。
开一辆大众、丰田,在当年不仅是代步工具,更是你跻身某个社会阶层的身份证明。
这种“面子工程”带来的品牌忠诚度,让合资车企可以心安理得地搞“简配”,用着比海外版差的内饰、抠掉几个无关痛痒的配置,价格还比别人贵。
消费者呢?
嘴上骂骂咧咧,身体还是很诚实,毕竟那个车标代表的“确定性”和“高级感”,在当时是实打实的刚需。
然而,电动化这波浪潮一来,直接把桌子给掀了。
电动车这东西,它的核心变了。
以前是发动机+变速箱,现在是电池+电机+电控。
这就好比,原来大家比的是谁家酿的“陈年老窖”更香醇,突然之间,市场潮流变成了喝“现调鸡尾酒”。
诺基亚当年做手机,把耐摔、续航长做到了极致,结果苹果一出来,说我们不玩这个了,我们玩的是“生态”和“体验”。
逻辑是一样的。
在电池、电机、电控这“新三样”上,我们非但没有落后,甚至在某些领域还领先了。
尤其是电池,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基本上是掐住了全球新能源车的脖子。
这就导致了“技术代差”被瞬间抹平,甚至在某些方面实现了反超。
人家上百年的内燃机专利壁垒,在新赛道上,一夜之间成了“固定资产折旧”。
技术代差没了,品牌光环还能撑多久?
当一台二十万的国产新能源车,给你的配置是五十万级别合资油车才有的Nappa真皮、座椅通风按摩、空气悬挂,零百加速还快一倍,智能化车机系统像iPad一样流畅,而那台五十万的合资车,车机还卡得像十年前的老年机,导航都得靠手机支架时——品牌光环就开始褪色了。
消费者心里都有一杆秤。
以前花钱买品牌,买的是技术、是质量、是面子。
现在,当技术和质量不再是独占优势,甚至成为短板时,“面子”的价值就开始被重新计算。
这笔“情绪账”算下来,很多人发现,为了一个标多花二三十万,去忍受一个“货不对板”的过时产品,好像越来越不划算了。
这就是结构性的变化。
它不是靠一两款车降价就能挽回的。
就像当年智能手机对功能机的屠杀,一旦用户习惯了APP Store,你就再也回不去了。
现在,一旦用户习惯了智能座舱、OTA升级和低廉的用电成本,再让他们回去开那个“除了喇叭不响,哪儿都响”的老爷车,就很难了。
所以,你看现在很多合-资品牌也在拼命转型,推出自己的电动车,但感觉总是“道义有亏”。
要么是“油改电”的敷衍之作,要么是智能化上慢半拍,总给人一种“为了交作业而造车”的感觉。
他们庞大的燃油车业务既是过去的利润奶牛,也是现在的转型包袱。
裁掉一个发动机工程师团队,和招聘一个智能座舱算法团队,背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企业文化和组织架构的冲突。
这个“大象转身”的痛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剧烈。
当然,这也不是说国产车就高枕无忧了。
恰恰相反,内部的“卷”可能才刚刚开始。
价格战、技术战、口水战,无所不用其极。
今天你发布个800V高压快充,明天我就上激光雷达;你刚说自己续航一千公里,他马上就推固态电池。
这种高速迭代,对消费者是好事,但对从业者来说,压力也是山大。
说到底,我们正在亲历一个产业周期的交替。
旧的霸主在黄昏中挣扎,新的挑战者在黎明前狂奔。
后视镜里,一个靠“品牌溢价”和“信息不对称”就能轻松赚钱的时代,正在快速远去。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能做的,就是在喧嚣中保持清醒,看清背后的商业逻辑。
别被那些花里胡哨的发布会冲昏头脑,也别对任何一个品牌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归根结底,商业世界里没有永恒的王者,只有永恒的“算账”。
谁能为用户算好“金钱账”和“情绪账”,谁才能在下一轮周期里活下来。
至于那些还在怀念过去“躺赢”好日子的,大概率只能成为历史的注脚了。
共勉共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