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迷思:车企扎堆入场与市场遇冷的背后真相
增程赛道越来越拥挤。
销量却开始下滑。
这矛盾背后发生了什么?
一、火爆入局与冰冷数据
八月还没过完。三家车企宣布进军增程领域。
广汽发布“星源增程”。上汽通用推出“真龙”系统。智己汽车首发“恒星”超级增程。
热闹非凡。
但乘联会数据狠狠打了脸——2025年前7个月,增程车增幅骤降至12%。远低于插混车25%。更不如纯电车35%的增速。
七月零售销量仅10.2万辆。同比暴跌11.4%。
冰冷数字。火热入场。为何如此分裂?
二、增程的优势正在被瓦解
曾经。增程是“完美解决方案”。
纯电驾驶体验。没有里程焦虑。
但如今它的两大核心优势正在崩塌。
价格优势不再。
以前增程车靠小电池控制成本。比同款纯电便宜好几万。如今碳酸锂价格从60万元/吨暴跌到10万元/吨。纯电电池成本大幅降低。
价差急剧缩小。理想i8等车型增程与纯电价差仅1万内。
消费者犹豫了——何必为一年用不了几次的增程器多付钱?
续航焦虑缓解。
充电桩密度爆发。主要城市中心区公桩密度达34.3根/平方公里。
800V高压快充普及。10分钟补能400km。
纯电续航也在突破。Model 3续航达830km。
增程的“保险”属性贬值了。
三、技术本质与用户真相
增程技术本质是“电动汽车+增程器”。
但用户实际用法呢?
85%的增程车主日常仅用150km纯电续航。超65%里程为纯电驱动。
增程器越来越像“心理安慰挂件”。一年也启动不了几次。
车企也意识到这点。新推出的增程车电池越做越大。
智己LS6增程版搭载66kWh电池。纯电续航达450km。
这到底是增程车。还是背着发电机的纯电车?
四、遭遇困境的头部玩家
理想汽车作为增程旗手。七月交付量同比暴跌39.7%。
L系列遭问界M8狙击。
问界自己也有内耗——M8月销2万挤压了M9份额(从1.5万降至1万)。
头部品牌尚且如此。新入场者能破局吗?
五、破局者还是迟到者?
广汽高调发布星源增程技术。
直指增程三大痛点:
亏电油耗高?通过高效增程器+低耗电驱配合。实现大型SUV亏电油耗5.3L/100km。
亏电动力弱?增程器平台最大持续发电功率85kW。较同级竞品高20%以上。
亏电噪声大?采用EVVT电子可变气门正时等技术。实现怠速发电车内噪声低至34dB以下。
技术很亮眼。但用户会买单吗?
六、未来:回归场景化生存
增程不会消失。但会回归其本质——特定场景的补能方案。
北方严寒地区(-30℃续航保持率85%)。无桩用户。长途货运专用车。
全球化出口机遇。兼容生物燃料/合成燃料技术适配欧盟碳关税政策。
增程正在从“主流选择”变为“场景化选择”。
结语:技术没有优劣,只有是否合适
新能源发展没有唯一答案。
纯电。插混。增程。各有其位。
增程正回归其本位——充电设施不完善地区的优选方案。寒冷地区的可靠伙伴。长途出行的安心之选。
对车企而言:别再盲目扎堆。找到细分场景。解决核心痛点。
对消费者而言:看清自己需求。别为“可能用到的功能”付费。
增程的黄金时代或许结束。但它的价值。正在回归真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