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U9创472公里时速纪录,中国电动车技术实力引全球关注

这事发生得有点突然,一下子仰望U9冲上热搜,把“电动车极速纪录”这块牌匾给亮得通红,说实话,我第一时间脑子里冒出来不是什么技术词汇,而是那句:“真的假的,这能成?”

你说平时聊起电动车,大家不都还在纠结续航、充电、冬天掉电快、夏天开空调费劲这些琐事么。

现在倒好,直接上来就472公里每小时,这风头,比朋友圈的猫都强。

这可不是跑火车,是真金白银的工程测试,还是德国ATP赛道跑出来的。

你想啊,一台“国产”电动车,近乎飙上500的速度线,谁还敢再说中国汽车工业软脚虾?

不过,冷静点,这成绩很猛,但背后的事儿还没完,能耐真有那么“绝”?

视频里那速度一上来,别说路人,饶是老司机也要咬紧牙关,时速表一蹦一蹦的,仿佛下一秒轮胎会不会直接“爆表”都说不准。

就像玩赛车游戏突然抓到加速带,心跳要上头,技术的天花板到底在哪儿?材料受不住了?人还敢踩油门么?

有猫腻没?怀疑,是咱们看大新闻都自带的滤镜,不服不行。

不过我倒挺佩服测试团队的胆子,这不是去超市买菜,一脚电门上去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而且讲真,472.41公里每小时,居然还是“被逼停步”的极速。

说白了,这车估计还能更快,不是没能力,而是轮胎材料和车手的心理承受极限到了。

材料学,是科技最后的守门员,是轮子承皮子的真大佬,有动力没材料,都是白搭。

但其实动力真的够吗?这台U9用的是全域1200V的平台,单台电机555千瓦,脑补一下,4台发动机齐心协力,可不是盖的。

合起来三千多匹马,真不是马云的“马”,是那种会让牛顿棺材板都压不住的“马”。

这阵仗,说是超跑都谦虚了,得叫飞船才对。

有人要问,马力牛皮了管啥用?

速度拼出来,难道不能天天马路上这么开吗?

别闹,现实生活就算有台所有电动车里最快的车,也没多少人真能常年飙472。

高速摄像头还没反应过来,你人已经飞哪去了。

这更像是给行业炫个肌肉,让全世界的汽车大佬们直呼:原来中国的电能玩到这个份上!

一辆车100公里的电耗都吹破天了,3000匹马力,更像架四足火箭,动力随叫随到,还要啥四驱五驱的,左拉右拽都在线。

你见过打LOL无脑秒技能吗?这“易四方”系统就是那把外挂鼠标,轮子想往哪儿跑就往哪儿跑。

四轮矢量控制?在别人家还是“将来能进量产”的梦想,人家都当寻常家用配置几乎做到了。

说穿了,这不是把一台车做快,而是给四个轮子装上“小脑袋”,一步步精准拿捏路况随时调整。

电机分布式驱动,左轮右轮互相内卷,谁拖后腿立马补齐。

仰望U9创472公里时速纪录,中国电动车技术实力引全球关注-有驾

易四方让每一匹马各司其职,冲、刹、转、漂,想怎么来怎么来。

媒体都在夸“极端性能”,其实我感觉是极端自由。

你说干点测试啥的容易么?

不仅发动机拉满,整套热管理系统也跟着上,前后油冷,云辇-X平台负责协同稳住姿势。

只要你敢踩,马力就敢来。

记得以前大家都在说中国车就会打价格战,堆配置,现在呢?

连极限速度都能打出去,这牌面可不是嘴皮子功夫。

那问题又来了,于是很多人问,四电机分布式这个思路,人家特斯拉不是也在搞?

有的欧系豪强也有点苗头,为什么就比亚迪仰望能干到这种地步?

谁都在吆喝,把“全轮驱动”、“智能分配”这些词标到配置单上,为啥一到真正下场,仰望系列就几乎没竞品?

试过才知道,四电机,每秒百次扭矩分配,这操作堪比LOL盲僧五杀,那细腻程度不输高端音响的分频。

别的厂家做起来还在论文上画“饼”,人家直接提车上赛道,数据砰砰往外飙,直逼人生巅峰。

朋友,用朋友圈里的梗讲,就是:别人家都是文案策划,只有它家是实干工程师。

而且重点是,易四方这种级别的主控,能让每个轮子脑洞大开。

理论上讲,只要路面有变化,哪怕是井盖、沙子、打滑,每一秒每个车轮都能收到调整与补偿的“指令”。

就是那种“我怕你控制不住自己,所以我帮你控制车”的科技关怀。

在超高速下,稳住车身,你敢踩我敢顶;不打滑、不甩尾,什么死亡之角,在物理学面前,也得让一让。

很多人觉得“扭矩分配”就是炫技,实则是命悬一线的保命符,玩不起的才拿来当噱头。

你看前几年,人家直接拆掉前轮的机械联动,只靠轮端扭矩差实现驱动转向,不靠转向盘——这套路在旁人看来都像黑科技,实际上是物理本质的自信。

有人说这就是线控转向,懂行的都哈哈哈,这操作比“线控”更极端。

简单说,哪怕有一天转向装置全坏了,轮子照样给你扭着跑。

比亚迪的理念,核心就是要把“掌控感”做到极致。

不是给你飞车续命,而是让你在极端条件下也能“拿捏自如”。

再来说回材料问题。

跑到这种速度,轮胎压力、钢材耐温、空气动力、甚至风噪隔音,每一样都是隐藏的终极Boss。

仰望U9创472公里时速纪录,中国电动车技术实力引全球关注-有驾

发动机牛没用,轮胎一步掉链子,全盘皆输。

仰望U9创472公里时速纪录,中国电动车技术实力引全球关注-有驾

速度提升到极致时,轮胎表面能不能承受高温高压?那都是生死攸关的事。

有时候极速比的根本不是动力,而是“谁家材料更强硬”。

想想飞机轮胎换一次都得上一圈手,汽车能轻松顶住吗?

仰望U9创472公里时速纪录,中国电动车技术实力引全球关注-有驾

咱国内这一波工艺能顶住、可不是蒙来的。

背后必然有无数材料工程师熬夜加鸡腿,实验台上卷出来的成绩单。

说白了,中国汽车的技术储备和供应链底气,没真家伙是不可能吹这么大牛的。

还有车手的胆量问题,速度只是一串数字,坐在驾驶舱里,时速蹿到四百多,谁不心跳飙升?

别说普通司机,换F1冠军都得出点汗。

能稳稳当当完成测试,不光要车顶,还得人顶。

聊到这儿,难免有人要问,一个极速纪录到底有多大意义?

有用吗?难不成大家买车都是为了飙车?

其实吧,越是极端测试,越能推高整个产业的门槛。

谁搞明白了高温高压下如何控制扭矩分配,如何散热,怎么让动力、热管理材料分工合作,自然就能把大招摊回家用车,让普通消费者也能享福。

就像航天技术下放民用,极限挑战往往带来一堆“意外收获”。

可以这么讲,当年手机从砖头变成智能机,不也是因为极端科技卷到民用吗?

仰望U9创472公里时速纪录,中国电动车技术实力引全球关注-有驾

极致动力、极速控制,说不定有一天在你家电动车里也全员下放,不光能跑,还能跑得更稳、更安全。

到那个时候,今天的纪录也就成了明天的门槛。

朋友圈那些调侃也别当真,有人说:再快没用,能保值才是王道。

其实,记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关键是,它真真实实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让外界不得不正视中国造车。

前些年说起豪华跑车,欧洲三巨头牢牢占榜。

现在轮到中国设计中国工程唱主角,是不是有内味儿了?

比亚迪、仰望U9,这波操作像是在汽车圈的朋友圈里狠狠秀了一把肌肉。

试问谁不想下一辆车也有这样的底蕴呢?

仰望U9创472公里时速纪录,中国电动车技术实力引全球关注-有驾

最后嘛,讲了这么多,不用让人家再复读一遍技术参数了。

现在全球电动车行业风向还会变吗?“四电机”会不会成终极形态?大家有人敢一战吗?

说人话,科技不是为炫技,是为日常加一点点极致的可能性。

至于“开到472”有没有意义,就像谁家冰箱能制冷到-40度,虽然大多数人一辈子用不到,但你得让大家相信,咱能做到。

这份底气,才是整个中国汽车工业最大的底牌。

仰望U9创472公里时速纪录,中国电动车技术实力引全球关注-有驾

你怎么看?这次仰望U9的极速纪录,是噱头还是真实力?聊聊你心里的答案!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