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车祸背后的隐秘设计:你会信任一个“打不开的车门”吗?
在成都,一辆小米SU7发生撞击后,车门不但打不开,火苗在车体四周蔓延,空气中弥漫着焦灼的气味。
还被焦急的路人捶打一番,最终只能依靠消防员使用切割机救出人。这场悲剧不止令人心碎,更让人对车内设计产生深深的疑虑。
这是不是早就该被发现的设计问题呢?可惜,不是所有的设计都有心脏般的“呼吸感”,有些设计只关心“视觉冲击力”,忽视了最基本的——安全性。
“科技感”还是“省钱感”?
小米的设计团队在开会时的情景或许是这样的:如何能让这辆车看起来更酷,更未来感?“隐藏式门把手”是不是很有科技感?听上去就很“高端”,不但省去了传统把手的突兀感,还能减少风阻。可惜,这种“科技感”对普通车主来说,却可能变成致命的安全隐患。
因为这扇门背后的“拉手”其实是个电子按钮,车主想要开门,必须得有电。但一旦车祸导致车内电路断裂,这个“高科技”的门把手就变成了一个无用的装饰品。你问我设计者怎么想的?他们大概是希望用科技感吸引眼球,却忘了人命比任何设计都要重要。
小米的这款SU7虽然宣称拥抱科技,但它的“科技”一旦遭遇真正的危险,就露出了丑陋的真面目。
这种设计到底是在追求“科技感”,还是在追求“省钱感”?
显然,它没有考虑到“断电”情况下的应急打开功能,更没有考虑到碰撞后,车门的“打开成功率”。这简直就是把用户的安全当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加项,而非汽车设计的基础要求。
“为风阻减个几厘” 就能牺牲命运?
有人说,风阻对汽车的燃油消耗影响很大,所以每个车企都在竭力减少风阻。小米也不例外。为了让SU7的车身看起来更加流线型,设计师想出了这个半隐藏式门把手的创意。但你有没有想过,风阻与人命相比,到底哪个更值得你去追求?
比如说,传统的机械门把手,虽不那么“高大上”,但它拥有更强的冗余功能:即便车内电池断电,车主依旧可以通过机械拉手打开车门。这样一来,即使发生碰撞或是短路等紧急情况,车主也能及时逃生。可是小米偏偏不走这条路,而是选择了一种更“时髦”的设计。
设计师或许认为,这样的外观会更具现代感,或者会让车主觉得更有科技感。但每当一辆车发生事故,车主如果无法逃脱,所谓的“科技感”就变成了冰冷的无力感。
一些顶级车企的“机械冗余”设计,即使看起来显得笨重,甚至在风阻上有些“拖后腿”,但正是因为它们在安全性上的可靠性,才让消费者愿意为之买单。所以,当你看到一辆车追求“极致风阻系数”时,也该想一想:在撞击和紧急情况下,车门是否能为你的生命提供一扇逃生之门。
雷军的风景照 与 公关危机:
但最让人震惊的,并不是这款车的设计缺陷,而是小米公司对待这起事故的态度。在这个严重的事故发生后,雷军微博上竟然发布了一张他在帕米尔高原拍摄的风景照,配文“阳光下更好看”。这简直比他所卖的手机还要“无感”。
在车祸的阴影还未散去,公众还在为逝去的生命哀悼时,作为公司创始人的雷军竟然轻描淡写地晒出自己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如果你是那位车祸中的家属,心中的怒火大概会在看到这张照片的瞬间爆发。
这种态度让公众感到更加气愤——你可以通过微博发风景照,但不能通过社交平台传递你对事件的重视。
没有慰问,没有回应,没有任何有力的表态,唯有沉默。小米选择了一种“低调”的公关方式: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反正大家很快就会忘记。
可惜,公众并没有选择遗忘。每一次的沉默都让这场危机愈加复杂,直至它发酵成一场难以逆转的公关灾难。
删帖式危机公关:是“回避”,不是“回应”
小米的危机公关策略:每当事故发生后,网上总有一些关于小米汽车不安全的讨论和疑问。而小米的法务团队,并非迅速回应问题,而是选择了“删帖”来应对负面声音。
这种做法简直可以用“甩锅”来形容——删除那些对小米产品提出疑问的帖子,试图让问题消失在空气中。但问题是,删掉一篇帖子能删掉车祸中的尸体吗?删掉一篇帖子能删掉车主家属心中的痛苦吗?
这就好比在一场火灾后,消防员没能救出所有被困的人员,而官员只是在媒体上删除了火灾的报道,告诉大家“什么都没发生”。这无疑是最愚蠢的应对方式,既没有展示出应有的企业责任感,也让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彻底崩塌。
机械冗余,还是“脑袋一热”的设计选择?
为了那一小部分的科技感和设计感,竟然置用户的生命安全于不顾,这样的选择无论如何都站不住脚。是的,小米可能通过电子门把手的设计让车更显现代,或许还会让一些用户觉得“好酷”,但如果车主在关键时刻无法打开车门,这种“酷”到底值不值?
相比之下,传统的设计虽然看似老套,但它无疑更可靠。无论是在汽车安全性上的历史沉淀,还是在消费者信任度上,机械冗余的设计都要比那些追求完美外观的设计方案更稳妥。这种设计理念就像“多一条保险带”的概念,总归比没有保险带好。每一次的“多一分冗余”,其实就是给车主的生命多一份保障。
结尾: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人们常说,车是用来带着人安全到达目的地的工具,而不是一件“亮眼的摆设”。设计固然重要,但在这个关系到生命安全的领域里,技术感、风阻、外观再怎么加分,也不能够替代最基本的安全保护。希望小米的设计团队能真正意识到——车门永远比车标重要。
所以,下一次,当你站在车门前时,请别忘了,首先你要想的是:它能不能为你打开,而不是它看起来是不是够“未来感”。
别再让用户用命,去测试你们的“科技边界”了。
不要每次一出事,就沉默的可怕,当一个缩头乌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