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防线,一部国标:辅助驾驶的安全革命正式启幕
智能驾驶的十字路口。一边是科技承诺的轻松旅途。一边是鲜血写就的事故教训。我们该如何选择?2025年9月,工信部一纸征求意见稿,给出了中国的答案。
野蛮生长时代,终结了
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乘用车新车销量已达775.99万辆,渗透率高达62.58%。每卖出三辆新车,就有两辆搭载辅助驾驶功能。技术普及速度惊人。但问题随之而来。
有司机在高速上开启辅助驾驶后酣然入睡。车辆超速狂飙超过100公里。有系统未能及时识别变道货车,最终导致碰撞。这些事故背后,是行业长期存在的模糊宣传和消费者认知误区。“L2+”、“高阶智驾”、“零接管”……车企创造的话术让人眼花缭乱。却刻意淡化了一个关键事实:目前所有量产车最高只达到L2级辅助驾驶。
驾驶员仍是责任主体。必须时刻准备接管。
国标三重防线:构筑安全底线
这份强制性国标,从三个维度构建了坚固的安全防线。
第一重防线:提升产品能力表现。标准将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细分为基础单车道、基础多车道和领航辅助系统。针对每一类,都设置了全方位安全技术要求。尤其是领航辅助系统,被明确要求不得在实线处换道,且必须通过包含道路交叉口、施工区等复杂场景的试验。安全,不再是模糊概念。而是46子项场地试验、72小时道路试验、8大类故障注入工况等可量化的硬指标。
第二重防线:强化安全保障要求。标准贯穿研发、制造到使用的全流程。研发阶段需“提前防风险”。生产阶段要“造得稳、能追溯”。使用阶段则需动态监测,做到“能监测、会上报”。全生命周期管理,力求万无一失。
第三重防线:规范系统使用方式。这是对驾驶员行为的硬约束。标准确立了“倒计时预警法则”。手离方向盘5秒内提示。10秒内升级警告。视线离开道路5秒内提示。3秒内升级。若驾驶员多次违规或导致系统启动风险减缓功能,车辆将在至少30分钟内禁止使用组合驾驶辅助系统。规则明确告知:你,才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行业洗牌:合规者生存
国标设定了过渡期:2027年1月1日起新申请车型须满足大部分要求,2029年所有车型完成整改。时间看似充裕。实则是一场生死考验。
对技术储备不足的企业,合规成本高昂。有机构测算,单车型补全安全文档与测试,费用可能达数千万元。这意味着,过去依靠“低成本组装”模式的企业,其价格优势将不复存在。10万元以下车型甚至可能面临“安装即亏损”的窘境。
而特斯拉、华为、小鹏等已提前布局自研DMS与功能安全体系的头部企业,优势将更加明显。行业集中度有望加速提升。竞争核心将从“功能炫技”转向“安全合规”。
消费者的定心丸
对消费者而言,国标是一颗真正的定心丸。未来选择辅助驾驶功能,不再需要费力辨别销售话术的真伪。只需确认产品是否符合强制性国标即可。
标准还强制要求装配数据记录系统,相当于为车辆安装了“黑匣子”。事故发生后的责任认定,将有据可查。彻底改变过去车企与用户各执一词的困境。
是枷锁,还是指南针?
有人认为严格的标准会抑制创新。但更多专家指出,国标实则是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南针”。它划清了安全的红线。让企业创新有方向,竞争有秩序。真正的创新,应在安全的边界内绽放。例如,在报警方式上,标准只规定“何时报警”,未限制“如何报警”。这为AR-HUD投影、多感官通道提示等更优体验的创新留下了空间。
未来已来。安全底线之上,智能驾驶的征程才刚起步。我们期待的不是更炫酷的功能。而是每一次出行,都能稳稳抵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