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关税让所有人看不懂:烧油的车可以免税通行|为什么最环保的电动车反而成了靶子

美国这波操作把人看傻了,明明工厂就在加州。

一千多名美国工人自己生产的巴士,怎么一转眼就成了“进口货”要被加税?

这道新的关税高墙立起来,目标是保护本土企业,结果挨打的却是最本土化的外国工厂。

更让人不解的是,那些冒黑烟的燃油车反而没事,最清洁的巴士却成了牺牲品。

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百分之十的税,而是数千个家庭的生计和整个国家的绿色目标。

01

这几天,美国那边儿出的这个新规矩,真是把很多人都搞懵了。他们说要从2025年11月1日开始,对进口的公交巴士加收一成,也就是百分之十的税。按理说,政府为了保护自家的产业,搞点措施是很正常的,这个大家都能理解。问题是,这板子打到谁身上了呢?打到了比亚迪在加州兰卡斯特的工厂头上,这让人觉得有点不对劲。

新关税让所有人看不懂:烧油的车可以免税通行|为什么最环保的电动车反而成了靶子-有驾

02

我刚查了一下,这个兰卡斯特工厂不是什么空降的外来户,人家二零二零年就在那里扎根了。里面雇了有一千多名当地的员工,每天都在忙活,生产线上的轰鸣声,以前还是当地经济活力的象征。你再想想,这家工厂生产的电动巴士,车身是在美国组装的,大部分零件也都是从周边的供应商那里采购的,这不就是实实在在地给当地社区贡献着税收和就业嘛。

03

按常理来说,这应该算是“美国制造”的典范才对啊。而且这工厂去年还因为劳资关系好、工作环境好,拿下了工会颁发的奖项,这在制造业里头,可不是随便就能拿到的荣誉。但就是因为这辆巴士的“灵魂”,也就是它的核心技术和设计,源自咱们中国,它就被政府部门贴上了“进口货”的标签,硬生生地成了关税政策的靶子。一千多名员工的辛勤付出,就这样被“技术出身”给否定了

04

这就引出了一个很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在全球化的今天,“美国制造”到底该怎么定义?是看工人的手在哪组装的,还是只看图纸是哪儿画的?技术和资本的流动早就跨越了国界,一辆车,可能发动机是在德国设计的,电池技术来自亚洲,最后在美国组装。现在呢,美国用一把尺子去量,只因为技术的“出身”不符合他们的标准,就否定了整个生产过程的本土化贡献。这个标准,我寻思着是变得有点随意和模糊了。

05

更让人心里不舒服的是,这个政策似乎没有做到一碗水端平。那些被加税的,是清洁环保的电动巴士,是代表着未来绿色出行的方向。而那些烧着柴油、冒着黑烟的传统巴士,却安然无恙,一分钱的税都不用多交。这难道不是在鼓励大家倒退着走吗?要知道,美国公共交通系统每年需要更新数千辆巴士,这个市场蛋糕是很大的,但现在他们用这个关税,亲手把“绿色未来”推得更远了。

06

再看看本土企业,美国的本土电动巴士品牌Proterra,去年一整年才卖出82台车,最后撑不下去,直接宣布破产了。Proterra倒闭的原因,其实跟关税没太大关系。他们那个巴士都是给客户定制的,生产效率低,而且生产周期长,从签合同到收钱得等一年多。这中间物价一涨,成本就上去了,但又不能把成本转嫁给那些政府客户。府库有钱,但本土企业却活不下去,这钱多不等于命长啊

07

此外,他们还被那个“购买美国货”的法规给限制住了,至少百分之七十的零件得在美国造,这也让他们的供应链成本特别高。你看,本土企业倒下的根本原因,是技术路线、成本控制和法规带来的高成本这些“内伤”,现在不去深究这些问题,反而竖起一道关税高墙,试图用行政手段来“保护”一个连本土冠军都玩不转的市场,这事儿的逻辑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了?

新关税让所有人看不懂:烧油的车可以免税通行|为什么最环保的电动车反而成了靶子-有驾

08

结果就是,这个政策一出,市场上的连锁反应立马就来了。缅因州一看这形势,赶紧取消了原定的20辆电动巴士订单。芝加哥和洛杉矶这些早就把绿色出行写进发展大纲的大城市,现在也开始重新掂量自己的采购计划了。大家心里都清楚,采购成本增加了,谁乐意多掏钱呢?这一下子,美国公共交通的电动化进程,就像被猛地踩了一脚刹车,之前定下的环保目标,一下子就倒退了好几年。

09

要知道,目前美国的公共巴士电动化比例才百分之三点一左右,跟中国那种超八成的比例比起来,差距本来就很大了。现在又给自己设了个坎儿,这对推动清洁能源发展,不是好事啊。这堵“墙”,我寻思着到底保护了谁呢?是保护了那些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的企业,让他们可以继续卖高污染的柴油车?还是保护了那些“名义上”的本土企业,让他们失去了创新的压力?

10

我们看到的代价可是实打实的:兰卡斯特工厂那一千多名美国工人的未来,一下子充满了不确定性。他们努力工作,融入本地,结果却因为一张图纸的“出身”,成了政策的牺牲品。那些渴望呼吸更清新空气的城市居民,他们的期待也被蒙上了一层阴影。这道墙最终的成本,不仅仅是多交的百分之十的税,更是被推迟的绿色未来和一千多人的生计

11

这事儿吧,就像一盘复杂的棋局,每一步都牵动着无数人的生计和未来的环境走向。当“保护主义”的旗子挥向最环保、最融入本地的产品时,我们到底在保护什么?这道关税高墙,最终的成本,是转嫁给了消费者、还是那些努力融入本地的“外来户”,又或是被推迟的绿色未来?这种“技术原罪论”的标准,是商业规则,还是另有深意?大家琢磨琢磨,这背后的逻辑,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了?

创作声明:

本文基于公开报道的美国对进口公交巴士加征关税事件创作,主要信息来自【外电报道 (AASTOCKS.com)、MCN微头条伙伴计划、科技产业资讯室- 國家實驗研究院、美国公共交通协会(APTA)公开数据】等媒体报道和公开资料。文章在尊重事实基础上进行观点表达,所有事实描述都有据可查。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思考,不代表任何立场。如有不同看法,欢迎理性讨论。部分配图来源网络,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