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这新能源汽车市场,可真是热闹非凡。
各大车企你追我赶,新车一款接着一款,看得人眼花缭乱。
对于咱们普通老百姓来说,想换辆电动车,心里头总有那么几个绕不开的问题:这车续航到底靠不靠谱,跑长途会不会半路趴窝?
车里那块越来越大的屏幕,用着是方便还是添乱?
配置表上写得天花乱坠,实际开起来又是啥感觉?
最近,一款上市不久的吉利银河E5,通过一位车主的真实用车分享,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些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咱们先来说说电动车主最关心的头等大事——续航里程。
这位车主每天上下班的路程大概是40公里,按理说,买个官方标称440公里的版本,平时用起来是绰绰有余了。
但他听了朋友的建议,最后还是选择了530公里的长续航版。
这个选择,其实反映了现在很多消费者的心态。
买电动车,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日常通勤,更是为了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谁都希望能有个说走就走的周末,或者偶尔能来个跨城的小旅行。
如果因为续航差那么一点,就得提心吊胆地规划路线,到处找充电桩,那用车体验可就大打折扣了。
多花点预算换来更长的续航,买的其实是一份“心里踏实”,一份不用为电量发愁的自由。
事实证明,这份投资是值得的。
这台银河E5的续航表现相当扎实,没有太多虚头巴脑的成分。
根据车主的实际测试,在夏天开着空调,车里坐两个人的情况下,实际续航能达到标称的九成左右。
如果天气凉快,不开空调,续航达成率甚至能到95%。
他有一次满电状态下,开着空调和音乐,用着最常规的舒适模式,轻轻松松跑了460公里左右。
这个数据对于一台家用纯电SUV来说,已经是非常优秀的成绩了。
这意味着无论是城市周边游,还是临近省市的短途出差,它都能轻松应对,基本上告别了所谓的“里程焦虑”。
这种实打实的续航能力,背后是吉利自家的神盾短刀片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在做支撑,它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也提供了不错的能量密度和可靠性。
再加上夜间慢充的成本极低,充满一次电也就三十块钱左右,和以前开油车相比,用车成本的下降是显而易见的。
聊完了让人放心的续航,我们再来看看车里那个最显眼、也最容易引起讨论的部件——中控大屏。
银河E5搭载了一块15.4英寸的悬浮式中控屏,分辨率达到了2.5K级别,显示效果确实清晰细腻。
一坐进车里,这块大屏带来的科技感和视觉冲击力是毋庸置疑的。
导航、影音娱乐、车辆设置,都集成在里面,界面设计也比较直观,上手不难。
然而,也正是这块大屏,让车主发出了“过犹不及”的感慨。
在他看来,对于银河E5这样一台紧凑型SUV来说,这块屏幕的尺寸显得有些过大了,往那一放,感觉整个中控台的视觉焦点全被它占据了,甚至有点比例失调。
更有趣的一个细节是,他一位中等身材的同事坐在副驾驶位时,会觉得环抱式的中控台设计加上这块巨大的屏幕,形成了一种压迫感,感觉不太自在。
当然,这是一种很主观的感受,像车主自己个子比较高,就没有这种感觉。
这也提醒了我们,汽车内饰的设计,尤其是这种直接影响乘坐感受的部分,光看图片和参数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带着家人亲自去车里坐一坐,体验一下。
不过,我们也要理解,在当下这个“内卷”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大屏幕几乎成了所有新能源车的“标配”,车企们似乎都陷入了一场屏幕尺寸的竞赛中,银河E5的做法也是顺应了这股潮流。
值得肯定的是,设计师在追求大屏科技感的同时,并没有完全抛弃实用性,依然保留了一些常用的实体按键。
这一点在实际驾驶中就显得特别重要,想调节一下空调温度或者风量,伸手一摸就能盲操作,远比在屏幕里点来点去要安全和便捷。
除了续航和大屏这两个焦点,银河E5在很多日常使用的细节方面,也体现出了一款新时代车型的用心之处。
比如,全系标配的LED远近光灯,带有自适应远近光功能,在夜间行驶时能根据对向来车和路况自动切换,省去了手动操作的麻烦,也提升了行车安全。
这个在过去二十多万的燃油车上才有的配置,现在十万级的国产新能源车上已经很常见了。
电动后尾门对于力气小的用户或者抱着东西不方便开门的情况来说,是个非常实用的功能。
461升的后备厢空间本身很规整,能满足大部分家庭的储物需求,虽然车主提到地台略高,女性搬运重物可能稍显吃力,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
进入车内,除了那块大屏,这台车的空间实用性做得相当不错。
后排地台是纯平的设计,这对后排中间的乘客来说是个极大的福音,长时间乘坐也不会因为脚下有个大鼓包而感到难受,满载五个人的时候,舒适性得到了保障。
座椅的包裹性和支撑性都不错,前排还带加热和通风功能,很好地照顾到了冬夏两季的乘坐体验。
更巧妙的是,设计师在后排座椅下方还设计了一个抽屉式的储物格,可以放一些不常用但又需要随车携带的物品,让车内空间更加整洁。
当后排座椅放倒后,能形成一个近乎纯平的空间,偶尔在车里午休小憩一下,或者临时搬运大件物品,都非常方便。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设计,恰恰是在日复一日的用车生活中,最能提升幸福感和便利性的地方。
它们共同构成了一款车的“好用”属性,也反映出中国品牌在造车理念上的进步,不再是简单地堆砌配置,而是真正开始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去思考和打磨产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