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6万多的国产电车,8个月卖出近30万辆,轩逸朗逸销量腰斩:合资燃油车时代真的结束了?

一台6万多的国产电车,8个月卖出近30万辆,轩逸朗逸销量腰斩:合资燃油车时代真的结束了?

上个月去4S店看车,销售小王神秘兮兮地跟我说:“哥,现在卖得最好的不是轩逸,是那台吉利的小电车。”我当时还不信,觉得轩逸这种老牌子怎么可能被一台新车比下去。结果他把今年前8个月的数据往我面前一摆——星愿29万多台,轩逸19万台,朗逸18万多。我愣了好几秒,这事儿确实超出预期。

一台6万多的国产电车,8个月卖出近30万辆,轩逸朗逸销量腰斩:合资燃油车时代真的结束了?-有驾

更玩味的是停车场的变化。以前小区地库全是白色轩逸和银色朗逸,现在越来越多位置被星愿占了。开网约车的老张跟我抱怨:“你说怪不怪,我那台轩逸开了三年,现在想卖二手车都没人要,都说要买电车。”

价格这个事儿得掰开了说。6.58万起步,落地不到7万,乍一看跟轩逸经典版差不多。但你去店里坐坐就知道差距在哪儿——轩逸入门版那织物座椅硬得跟板凳似的,中控屏小得可怜,倒车雷达都得选装;星愿进门就给你大屏、语音控制、快充接口,该有的基本配齐。销售说得直白:“现在的年轻人不傻,谁还愿意花七八万买个丐版合资?”

用车成本更是两回事。我那哥们开朗逸,一箱油三百多块钱,市区堵车厉害的话一周就得加一次;星愿车主老李算过账,家里慢充一晚上十来块,快充也就三十块出头,一年省下来的油钱够全家去趟三亚。这笔账摆在面前,怎么选不用我说。

一台6万多的国产电车,8个月卖出近30万辆,轩逸朗逸销量腰斩:合资燃油车时代真的结束了?-有驾

空间利用率藏着技术活。没了发动机和变速箱,星愿把车内空间利用到了极致。我一米七八的身高坐后排,腿部空间比我预想的宽敞不少。后备箱放婴儿车和几箱矿泉水没啥压力,周末带孩子出去玩也够用。这对那些预算卡得死死的、又指望一台车扛下所有活儿的家庭来说,正中下怀。

设计这块儿走的是讨巧路线。圆润的前脸配上流线型车身,看着舒服但不张扬。内饰虽然用料一般,但配色和布局下了功夫,上车不会觉得寒碜。现在这年头,外观决定第一印象,尤其年轻人愿意为好看的东西掏腰包。

三电系统的思路挺实在。电池用的是宁德时代或者中创新航这些大厂的货,安全和寿命有底;电机调校偏重日常驾驶的顺滑感,不搞那些唬人的零百加速数字;续航够城市通勤,周边郊游也能应付。这种稳妥的做法或许不性感,但贵在靠谱。

一台6万多的国产电车,8个月卖出近30万辆,轩逸朗逸销量腰斩:合资燃油车时代真的结束了?-有驾

车机系统算是这价位的加分项。导航、在线音乐、语音控制都给你配齐,虽然反应速度比不上二三十万的车,但日常使用绰绰有余。对比那些合资车还在用小屏幕搞手机互联的古董方案,高下立判。

话说回来,这车也有隐忧。销量冲上去了,售后网点和配件供应能不能跟上是个问号。竞争对手肯定不会干看着,针对性产品迟早会来。技术更新这么快,产品力怎么保持也是挑战。从网红款到常青树,中间差的可不是一次小改款能补上的。

一台6万多的国产电车,8个月卖出近30万辆,轩逸朗逸销量腰斩:合资燃油车时代真的结束了?-有驾

关键在于星愿背后站着整个吉利。技术储备、供应链把控、销售渠道,这些东西得积累多少年才搭得起来。有些新品牌产品看着不错,但体系撑不住,最后还是很难走长远。这也告诉我们,买车不能光盯着配置表,得看这家企业有没有陪你走下去的实力。

数据不会撒谎,今年新能源轿车市场占比已经破五成。这个速度比很多人想的快。星愿算是踩准了节奏,用对了招数。但市场风云变幻,今天的爆款明年说不定就被新玩家反超。消费者选择多了是福音,车企压力大了是常态。

一台6万多的国产电车,8个月卖出近30万辆,轩逸朗逸销量腰斩:合资燃油车时代真的结束了?-有驾

买车这事儿终归看需求。预算紧、主要城里开、图个性价比,星愿值得列入清单;要是经常跑长途、追求驾驶感受,或者充电桩不好找,那还得斟酌斟酌。市场从来没有万金油产品,只有适合不适合的区别。

这两年自主品牌的进步肉眼可见,不光新能源,传统动力也在往上走。合资品牌要是还端着架子吃老本,日子恐怕不太好熬。消费者拿钱投票,市场用数据说话,这道理从来都简单明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