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朋友圈,越来越像一个大型车展现场。
今天这个提了新车,明天那个在充电桩下面摆拍,配文不是“年轻人的第一个大玩具”,就是“电动爹初体验”。
但你仔细看,会发现一个特别魔幻的现象:大家聊车,聊的越来越不是百公里加速几秒,不是底盘悬挂舒不舒服,而是中控大屏刷视频卡不卡,语音助手傻不傻,自动泊车能不能一把停进立体车库。
朋友,买车已经越来越像买手机了,你琢磨的不是发动机,而是它能不能无缝投屏。
这背后,是一场血腥的换维战争,而裁判兼选手,是一个你做梦也想不到的公司。
没错,就是那个被制裁了还天天琢磨捅破天的华为。
当所有新势力还在为自己是“蔚小理”还是“理小蔚”的排名打得头破血流,天天在月初公布那点销量,搞得跟高考放榜一样紧张时,华为带着它的“鸿蒙智行”舰队,像个开了修改器的玩家,直接掀了桌子。
很多人没搞懂华为的玩法有多野。
华为压根就不是想当一个汽车品牌,它的野心是成为汽车界的“安卓”+“高通”+“宁德时代”的集合体。它提供的是一套全栈智能解决方案,从芯片、系统、智驾算法到三电系统,它几乎全包了。
这个模式,对于传统车企来说,简直是魔鬼的诱惑。
你自己搞研发?烧钱无数,九死一生,最后搞出来的东西可能还被市场当傻子看。
跟华为合作呢?它直接把一套顶级智能系统【喂到嘴里】,你只需要负责造个壳子,做好品控,然后贴上自己的标,就能瞬间从一个功能机选手,鸟枪换炮成了智能机旗舰。
代价是什么?代价是你的灵魂。
你的核心技术不再是你的,你的用户数据沉淀在别人的生态里,你甚至连给车机换个主题的权限都没有。说难听点,你从一个“车企”,退化成了一个给华为打工的“代工厂”。
传统车厂慌什么?慌自己变成了轮子厂。用户凭什么买你?就因为你的壳子好看点?搞笑。
所以你看懂了吗?未来的汽车竞争,根本不是电动爹和燃油车的战争,甚至不是新势力和老炮们的战争。是什么?是智能终端和功能产品的代差打击。说白了,就是当年诺基亚怎么死的,你就可能怎么死。
这就是为什么问界、智界、享界们一出来,整个30万以上的市场都开始瑟瑟发抖。它吃的根本不只是BBA的蛋糕,它吃的是所有还在用“堆料”和“性价比”讲故事的品牌的蛋糕。
这就像一场无限量级的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华为的这一拳,直接打在了“智能化”这个要害上。
那么,其他玩家怎么办?等死吗?
当然不,牌桌上的赌徒,没有一个想提前离场的。活下去的路线,无非几条。
第一条路,是成为另一个“华为”。典型代表就是比亚迪。
比亚迪的逻辑是极致的垂直整合,从电池到电机,从芯片到车身,除了玻璃和轮胎,能自己造的全自己造。这条路的好处是命脉掌握在自己手里,成本控制能力强到变态。但坏处是,资产太重,船大难掉头,而且在“智能”这个版本答案上,它必须玩命地追。
第二条路,是“躲”。
华为的主力战场在30万以上,那我就去下面的市场玩耍。比如零跑,比如北汽极狐,主打一个错位竞争。你在高端局里神仙打架,我在15万以下的市场里【快种快收】。这个市场的逻辑不一样,用户对“智能”没那么敏感,但对价格、安全、续航这些基本功,看得比天还大。
就像北汽那个敢“烧一赔一”的电池安全承诺,虽然简单粗暴,但在下沉市场,这就是最有效的肌肉秀。这个市场足够大,比亚迪也吃不完,活下来,甚至活得滋润,问题不大。
第三条路,就是“耗”。
以“蔚小理”为代表的新势力,既没有比亚迪的垂直整合能力,也不甘心去低端市场肉搏。他们是最难受的。之前靠着先发优势和服务,圈了一批用户,但现在华为这个天降猛男一来,他们曾经的“护城河”瞬间就变成了小水沟。他们只能咬着牙继续烧钱研发,赌,赌在华为彻底统一市场之前,能找到自己的下一个增长点,或者赌华为自己犯错。
这几种活法,对应到资本市场上,就更有意思了。
A股的逻辑,从来都不是看你现在赚多少钱,而是看你未来能讲一个多大的故事。看车企的财报,就跟看一份体检报告,有的人P得跟写真一样,但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三季报就是一面照妖镜,很多在淡季裸泳的公司,业绩一出来,底裤都可能被冲走。
所以,四季度资金会怎么选?
选比亚迪?稳是稳,但故事的想象力空间,短期内没那么大了。盘子太大,想拉动它需要海量的资金,性价比不高。
选那些还在苦苦挣扎的新势力?很抱歉,A股里根正苗红的纯新势力几乎没有。
于是,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华为概念股”上。
资本市场有多现实?它就像一个最势利的选角导演,谁的故事最性感,谁的剧本最像爆款,钱就往谁身上堆。现在,毫无疑问,“华为智行”就是那个最火的剧本。
赛力斯已经从ICU里被拉出来,直接送进了环球影城当VIP。江淮、北汽这些曾经被认为“老掉牙”的国企,也因为抱上了华为的大腿,突然就成了市场眼中的“潜力股”,市场给它们的估值逻辑都变了。
这背后是什么?是确定性。
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里,资金厌恶风险,它们需要一个足够硬的逻辑来抱团取暖。华为的技术实力、品牌号召力以及渠道能力,就是那个最硬的逻辑。所以,资金宁愿去赌一个“华为代工厂”的未来,也不太愿意去相信那些还在PPT里的宏大叙事。
这公平吗?一点也不公平。
但这重要吗?一点也不重要。
资本的世界,从来就不是田径赛,不是你努力了就能拿冠军。它更像一场狩猎,比的是谁能更快地发现最有肉的猎物,并且一拥而上。
所以,四季度汽车板块会不会有行情?这个问题或许应该换一种问法:资本市场对于“华为造车”这个故事,新鲜感还能维持多久?只要这个故事还在被相信,相关的涟漪就不会停止。
至于那些没能上船,也没能力自己造船的玩家,留给他们的时间,真的不多了。毕竟,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时,连句再见都不会说。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