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省油靠啥?阿特金森怎么做?米勒又有啥不同

只要聊起发动机,不管你是不是汽修老司机,大概率都听过奥托循环,阿特金森循环,米勒循环这些词。别看名字拗口,其实它们就是发动机技术发展的“亲兄弟”。近几年,汽车厂家为了让发动机更省油也更环保,可是没少把这些循环“搬上舞台”。但对普通车主来说,听了一嘴玄乎,还是不太懂,这些循环到底是怎么回事?阿特金森和米勒又有啥大不同?今天咱们就捋一捋内燃机的这些“循环家族”,说清楚技术本质,让你不再一头雾水。

谁家发动机没点“理论循环”?

别以为发动机就是烧烧油,转转圈那么简单。实际上,每台发动机都是靠着一个个反复不断的“合力套路”把燃油的化学能转成动力。这个套路,就是被咱们汽修圈叫做“工作循环”的东西。它包括进气、压缩、做功、排气这四大步。工程师们,嫌实际过程太杂乱,为了方便研究效率,就把里面一些乱七八糟的不可逆损失、摩擦、泄漏、热交换……全都假装看不见。只研究最纯粹、理想的情况,这就成了课本上那套“理论循环”。

发动机省油靠啥?阿特金森怎么做?米勒又有啥不同-有驾

理论循环怎么来的呢?大概就是这样:把燃烧过程想象得完全理想,一点热量都不跑到外面去,压缩和膨胀也不损耗能量;燃烧过程干脆简化成一个等压或等容加热过程;把气缸里的气流当成完美的理想气体,成分和热容都一成不变。你看,工程师造发动机,脑回路也挺清奇。目的嘛,就是为了弄清楚一台发动机最多能多“抠门”——也就是能把多少热能榨成动力。

阿特金森、米勒,各出奇招

这个世界上搞发动机循环三分天下:一拨人用最传统的“奥托循环”,就是咱们常见汽油机的原始套路;一拨人改进出来“阿特金森循环”,还有一拨那就是升级版的“米勒循环”。

奥托循环不用多说:活塞上下对称,压缩比和膨胀比是一个意思,压多少也就扩多少。这种套路下,动力不错,但是热效率受限。简单说,就是你怎么费劲地烧油,还是有大半能量变成了废热和废气跑掉。

阿特金森循环就有点像“抠门王者”。最初版本的阿特金森发动机,老兄直接把曲轴和连杆给重新设计了一遍,硬生生拉长了活塞下行的膨胀行程。就像是一口气吃完饭,还非得让胃再多干会儿活。膨胀比大于压缩比,高温燃气多“干活”,输出的功多了,效率上来了。但这套机械结构超复杂,搞起来还特难维护。后来,大家一琢磨,有没有省事儿点的算法?于是阿特金森循环玩起了“进气门晚关”,通过控制气门,吞进的“饭”先别着急关门,部分气体被“溜回”进气歧管,这样压缩行程变短,膨胀行程不变,膨胀比还是比压缩比大。效率提升了,问题来了:动力弱了一截。

米勒循环也不是好惹的主,属于阿特金森的技术“近亲”。区别在于,米勒循环不玩晚关气门那一套,而是让进气门“早早关门”。啥意思?吸气行程还没走完,气门就先合上,剩下的一小截靠活塞往上顶,把气缸里的气体压缩成比原来还小的体积,再点燃。这时候,膨胀比还是比压缩比大,最终的效果跟阿特金森类似:热效率提高。

当然,米勒循环杀手锏还得再加一招——增压。你关得早,进气少,动力不够怎么办?加个涡轮或者机械增压,顶着压把空气硬塞进来。这样一来,效率高了,动力也保住了。对环保要求更高的新车型来说,这一招简直是锦上添花。

技术进步的背后,是效率竞争

为什么阿特金森和米勒成了厂家的新宠?原因很简单,热效率高、油耗低、环保达标。现代车企一个个为了在排放法规和节能减排面前不“翻车”,不得不在发动机圈“卷”起来。这俩循环就是打破奥托循环动力与经济性兼顾平衡点的法宝。

但车主们关心的可是“开起来肉不肉”,“动力掉没掉”。实话说,阿特金森循环动力弱是硬伤,所以你看混动车型上最喜欢用这招。因为混动车主既能拿发动机高效率低油耗的便宜,动力不够还有电机兜底。一口气把油耗和排放都降下去了。

米勒循环靠“气门关得快”+增压,既要效率也要动力。比如那些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工信部油耗表上面数字一个比一个漂亮,但实际开起来动力也不肉,起步加速干脆利落,能兼顾大部分人的预期。

说到这里,再复杂的内燃机理论也实际上是围着“如何让发动机更省油”这口锅转。提高压缩比、扩大膨胀比,换着法子折腾,无非就是想减少多余的热量,别让辛辛苦苦烧的油都变成“排气白烟”。

循环家族的术语避坑指南

实际应用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阿特金森循环”和“米勒循环”。很多老司机会说,阿特金森就是气门晚关,米勒是气门早关,看似就差个“早晚”,本质其实是一回事——都是膨胀比大于压缩比,提高热效率。不过两者实现的技巧略有不同。阿特金森“晚关”,压缩气体量变少,动力自然弱;米勒“早关”,一旦有了增压加持,既能省油还能保证马力。

发动机省油靠啥?阿特金森怎么做?米勒又有啥不同-有驾

还有人好奇:“既然这样,为啥所有发动机不都改成阿特金森、米勒?”道理其实很简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奥托循环性价比高、动力充沛,家用轿车、性能车、大众都爱。市场要有多样性,各自有饭碗。阿特金森和米勒甚至可以“合体”,比如有的发动机在不同工况用不同的“气门关门策略”,能切换使用——该猛的时候猛,该省的时候省。就像中国人吃火锅,能辣能清淡,什么口味都能照顾。

说到底,这就是科技发展的路数,专门给“省油”“环保”开小灶。

发动机进化史里的“省油经”

其实,无论是理论循环的纸上谈兵,还是阿特金森、米勒的“气门计”,它们无非解决一个核心——动力和经济性之争。早年车辆不讲究排放,更不怕油耗高,奥托循环走天下;后来油价飙升,排放法案越收越紧,各路工程师绞尽脑汁,让原本就复杂的内燃机再加几道“强化训练”。

阿特金森从机械结构“长拉快跑”,到配气系统智能化控制,再到米勒借助增压器,都是围着同一个目标折腾——让燃料能干更多的活儿。但天底下没有白捡的好事,想要马力又要省油,或者说鱼和熊掌都想要?那只能靠电驱混动、智能切换来补齐短板。所以你会发现,越来越多新出厂的混合动力、油电汽车里,阿特金森发动机和米勒发动机一个都不少。反正大部分“省油标兵”,幕后都有它们。

发动机省油靠啥?阿特金森怎么做?米勒又有啥不同-有驾
发动机省油靠啥?阿特金森怎么做?米勒又有啥不同-有驾

也许有人觉得这玩意儿离自己太远了,可实际上,一辆家用小轿车,哪怕一丝一毫的油耗降低,放在全球数以亿计的汽车总量面前,省下的油和减少的废气排放,就是一笔天文数字。这种微小的改进,正是技术积累的魅力所在。

发动机省油靠啥?阿特金森怎么做?米勒又有啥不同-有驾

内燃机还没说“退场”

虽然外界都在说新能源的风,电车来袭,发动机被逼到角落“颤抖”,但别小看内燃机的生命力。世界上99%的车辆还得靠它吃饭。想让每一滴油用得更狠、跑得更远,让“买菜车”更环保,就是阿特金森和米勒循环们的“活命法宝”。

满大街的宣传稿,把这些循环说得天花乱坠,无非是告诉大家——我的车比别人省油,排放达标,动力还不赖。车主自己倒也不必过分纠结是阿特金森还是米勒,毕竟这些都是厂家在“卷”拼效率的一些小手段,省油苦功藏在气门里而已。

这一圈说下来,所谓的循环,就是让发动机在当今时代下,省油、环保、动力,三条腿尽量都跑得溜溜的。工程师在创新,厂家在宣传,咱们车主买车的时候,笑看热闹就行。至于到底阿特金森、米勒谁高谁低?你只要知道,最后省下来的加油钱,才是实打实的硬道理。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