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线豪华汽车品牌现在是不是已经走到绝路了?这个问题其实这半年大家心里都有点数,但不少人还留着点幻想,那我们就来仔细扒一扒,看看数据、听听市场的“真话”——到底是二线豪华集体滑铁卢,还是另有玄机?
想想前些年,雷克萨斯的“免费保养”简直就是金字招牌,沃尔沃被吹成钢铁堡垒,凯迪拉克像个美国大肌肉男,用空间和排量搞“错位降维打击”,林肯扮优雅贵族招摇过市。那几年,谁家车长得再普通,只要贴个“纯进口”“豪华”标签、价格稍微弹性大一点,还真有不少粉丝买单。可今年上半年,咱摊开销量榜单,冷静看看,满纸都是“凉凉”大字。
人家凯迪拉克CT5都快跌价成“白菜”,裸车价直接干到21万以下,优惠逼近8万,居然还是卖不动,销量不涨反跌。CT4倒更惨,半年才卖出24辆,遇大半夜拦中央大街都拉不成一排。IQ锐歌、IQ傲歌,听名字像两部武侠小说,现实其实挺尴尬,加一块才上八百多辆,像极了毕业班最后的合影——意气风发的都走了,剩下的各数自家还考几个志愿。
沃尔沃看着好像一线曙光,毕竟XC60半年能卖三万多台,S60、S90加在一起也有两万多,主场还能扛住。可要说新能源,沃尔沃就突然变“幼崽”了,XC60 PHEV卖得还算马虎,纯电EX30、EM90完全掀不起风浪。
说到林肯,这哥们更像温水煮青蛙,年初还有点挣扎,现在几款车加一起才卖一万五千多,同比直接滑坡三分之一以上。捷豹、英菲迪尼更是成“透明人”——捷豹XEL半年才卖两千多,XFL一千八百多,英菲尼迪QX60比市区排队买奶茶的人还少,QX50也只卖150多,该说啥呢?这些数字都不及宝马3系一周零头,有点怀疑人家还做不做生意了。
但大家别急着落泪,如果只是二线豪华品牌不行也就算了,问题是现在国产新能源车集体爆发,这才让这些豪华品牌彻底没了脾气。理想汽车,动辄月销五万台仿佛过家家,问界M9平均50万一台,月销量1.6万不是事,极氪、小鹏、蔚来、小米……月月两万辆这种数字,搁几年前让那些进口品牌听见,说不准以为媒体把零点多加了个小数点。
不少人疑惑,到底啥原因让“二线豪华”跌到谷底?抛开花哨的数据,其实问题早就浮出水面。
第一个关键点——老大哥BBA也快没底线了。奔驰、宝马、奥迪三巨头,人设从“富贵标签”切换到“抄底放价大佬”,讽刺不?奔驰C级、宝马3系、奥迪A4L各种终端优惠和金融方案拉满,价格一放“手”,消费者立马奔向“真豪车”。二线豪华品牌凭啥卖得动?原本靠错位定价抢份额,现在直接被打回原形。不信你看,CT5当年是对标BBA B级价格卖C级产品,现在?连B级都拼不过。性价比这块遮羞布,被一线豪华亲手撕得稀碎。
第二个致命点——国产新能源车太能打了。智能化、科技、年轻化,统统拉满。看看理想、极氪、小鹏这些品牌,智能座舱、语音、自动驾驶一套接一套。市面上不少新能源车的车机流畅到能追剧、开会、玩游戏,语音助手动动嘴就能搞定一天出门琐事。智能驾驶系统也不是虚晃一枪,城市、高速都用得上的“城市NOA”随处可见,说实话,买车的年轻人谁不心动?有人说沃尔沃安全、雷克萨斯保值,但你都还没体验到啥科技,光是多一套智能音箱、多一种辅助驾驶,人家国产品牌就圈粉无数。
再说新能源核心技术,现在谁家里都有个比亚迪、长安、吉利甚至小米车的榜单在群里疯传。比亚迪那刀片电池,安全、续航还是速度,三管齐下;蔚来的“换电站”,五分钟顶满电池,昔日进口品牌看得一脸懵。二线豪华新能源产品铺货缓慢,刚推出的技术还不够成熟,想靠着“进口身份”自我安慰,消费者直接用脚投票。同样三十万,国产新势力带科技感爆棚、配色新潮,买进口二线豪华剩“体面”和“熟悉”——你选谁?
其实时代真的变了。谁家不是奔着实用、便捷买新车?大家消费变理性,品牌光环固然重要,但你让年轻人再为一句“非凡格调”掏腰包,得讲点真本事。性价比、智能配置、续航能力、售后服务,消费者一项都不愿让步。二线豪华喊着自己有历史、有传承,车主抬头只关心自动泊车、远程启动、OTA升级,科技时代的流量密码全让国产新能源汽车掌握,二线豪华品牌再想自证清白,路真的窄了。
当然了,也不是说二线豪华品牌就一点机会都没有。只是优势变成短板,转型慢半拍,谁都替他们着急。中国市场太卷了,尤其汽车行业,不转型、不创新,就等着挨揍。试问销量低迷谁会在意“百年品牌故事”?现在连老外在中国都掏心掏肺搞本地化,雷克萨斯还端着进口架子,不灵了。林肯说自己优雅,碰到极氪、问界这样的互联网优化组合,优雅只能是PPT里的描述。凯迪拉克那些美式豪放,谁不想要?但油老虎、科技感不足、智能服务差半拍,谁愿意买单?
更现实的是,市场就是这么残酷。有人说中古豪华品牌会不会有一天完全退出中国市场?其实也不全是危言耸听。昨天傲娇的沃尔沃、林肯,今天已经低头优惠,明天还拼什么?只要新能源、自主和科技这三板斧还在“卷”,没人能躺着赚钱了。消费者的钱包、审美、认知都在变——你不带点技术和诚意,根本就混不下去。
话说回来,危机其实也是机会。怎么化解?二线豪华品牌要真心学点“用用户思维”——别跟风随便上几个电动车,得攻下智能化、科技感、实用属性这些年轻群体的“痛点”。多请点本地人才、用更强的本土化方案去贴合消费者需求,别死抠那套老外眼里的“高端审美”,观念、动作都要快,否则很可能走上“被收拾”的老路。
这半年销量的现实,已经放在桌面上了。这些“曾经的英雄”要不拼命求变,要不就是活成了市场的注脚:光讲历史、靠价格战救市,终究留不住用户的心。下半年再不加把劲,把科技、体验、服务搞明白,下一拨被边缘化的就轮到他们。未来属于敢变革的玩家,不属于永远在回忆过去荣耀的人。
说到这里,那你觉得,二线豪华品牌的“黄金时代”还有希望吗?还是说,它们在中国已经变成“昨日黄花”,该退场就退场?欢迎留言,咱们开麦互怼!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