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利润超越中国所有造车新势力之和?乍一听,还真容易让人吓一跳。
你说,这年头谁还真没被这种“大新闻”刷屏过?无论你混不混汽车圈,估计都扫过类似的点评:丰田怎么那么能赚钱,中国那些造车的还在烧钱玩儿电池。谁动不动就说“大家都把丰田低估了,看不清国产品牌还差点火候”?一只手数不过来,全是大V、老板、能言善辩的汽车专家。
可转念一想,丰田包揽全球利润头把交椅,就能高枕无忧、固若金汤了吗?别闹,说真的,真要这么简单,这世界哪还有那么多故事。
丰田现在的日子好过,这不假,它全球销量排头,一年上千万台车光是推出来,画面感都满分。体量这么大,压下来的议价权直接吓尿供应商。毛利率呼呼上涨,现金流每日欢呼点名,这是哪家新锐势力能复制的?
但问题来了,这世界有哪家成熟车企,运营效率不是练到家了?丰田这锅饭,的确被做成了大餐。人家供应链运营、市场把控、流程标准,简直是“流水线艺术”。
可是成熟、稳定就能一劳永逸?也有人说,这就像是在稳坐钓鱼台,眼看着鱼越游越远。你再牛,迟早也有掉进新河流的一天。
再话说回来,利润这东西,可就有点像账本上的数字。看着很美,摸一摸,有时也是肥皂泡。你说光靠利润评未来,靠谱吗?我看悬。
丰田的老大们自己都没藏着掖着,人家都提前预警:兄弟们,2025年净利润要掉近三成啊——27.8%绝对不是小数。这不是我们随口白话,真就是丰田自己财报上的下滑。
一家公司只要察觉趋势不妙,立马就要拉警报了。全球第一车企喊亏,这事要搁在一年前,有人信吗?可现在连丰田董事会都不嘴硬了,咱还能比官方更乐观?那还怎么混?
其实再想深点儿,中国的造车新势力,为什么账面上没丰田亮眼?是不是自己不争气?
嘿,真不是。中国的造车逻辑跟丰田,根本就俩体系了。中国现在正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咱玩的是新能源,是重构产业,是新一轮供应链大升级。你说新兵进场,资金砸研发,这钱会体现在短期利润上?打死都看不到。
现在各厂不是不赚钱,是都把利润变成了研发投入。你说吉利、比亚迪、理想、小鹏,谁不真金白银地砸电池、智能座舱、无人驾驶?要真全学丰田去追利润,那新能源这摇滚乐队还拉得起来吗?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新能源浪潮,它就像洪水猛兽一样改变着市场逻辑。丰田还在坚持混动,插混、油电切换那一套,但中国玩家早考完这套试题,直接准备下一场决战了。
现在的国产电动车,早就杀入了高端市场,品牌光环说不定一年一新花样,你说哪来的“自嗨”?国产车是盯着未来拼命短跑,丰田则像个老将军,稳扎稳打。可每一轮产业升级,总带点“寿终正寝”的意味。谁能笑到最后?说不定!
别看丰田眼下还“躺赚”,但市场已经嗅到风向不对。就拿中国市场说事儿,这些年在中国的销量明明已不如前。明里暗里,丰田被问得满脸问号。
国内消费者认新能源的已成气候,谁家电车能卷,谁车能软、会聊微信,谁才有资格炫耀。你是老外品牌也没用,用户说换就换,人心比发动机还难琢磨。
而且,智能化、电动化这波潮流,丰田似乎一直慢半步。购车用户说“我要OTA了”,丰田才刚把APP做美观点;国产新锐已经在PPT上画起无人驾驶路线图了,丰田还在研究如何改进发动机声线。让人直呼“岁月静好,终归不敌时代疾风”。
回头看,利润的比较,真的有啥意义吗?一边是靠油车打下千亿江山的日系老将,另一边是咬牙切齿要在新赛道抢占话语权的小鲜肉们。技术革新谁先获胜,最后拼的不是现在账面的数字,而是下一个拐点谁笑到终场。
你要是真的只看今天的盈利排名,那就是看热闹不看门道。现阶段中国车企看着“赔本赚吆喝”,实际上没那么简单。撑过供应链的大浪淘沙、掌握核心科技、供应链一体化,这些才是中国车企憋大招的秘密武器。成熟市场都懂,这才是未来定鼎的关键。
还有件事,也别忘了,汽车圈子哪有“常胜将军”?A股还见识少点,看看历史,谁不是一页辉煌一页衰败?
之前大众、丰田、通用轮流“做庄”,到头来时代新宠说变就变。昨天的利润王,今天被按地摩擦。互联网圈儿,咱都体验过了吧?顶峰时的诺基亚、摩托罗拉,谁想到最后会“消失”?再有钱赚,抵不过厚积薄发的新浪花扑腾上来。
丰田眼下是行业翘楚,明天还会不会这么顺风顺水,说不定。造车江湖血雨腥风,不能只靠账本说话,看的还是创新和变革。作弊的小动作、套路老路,迟早要被淘汰。
总结一下,丰田如今的高利润,是历史积淀下的回响。不是说丰田不厉害,也不是瞧不起日系老将。只是中国车企们也不是单纯追数字的短视玩家,他们是在投射未来,梭哈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大赌注。
如果只盯着今天谁赚得多,那就是“站在风口啥都敢吹一波”。谁都知道行业的拐点往往来得猝不及防,每一次创新浪潮,总归会掀翻些曾经的高峰。
你说,你怎么看待丰田这份利润单?纯粹靠老本,还是还有什么新牌能打?国产新势力的“研发亏损”又是真消耗,还是暗藏杀招?来,底下评论区聊聊呗,这世界没绝对,答案等你揭晓。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